高志凌是第一临床医学院急诊与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内科ICU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从教二十余年来,在病床与讲台之间默默地践行着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育人使命。
党建领航,熔铸“五新五色”战斗堡垒
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样板党支部书记,高志凌始终锚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核心,2024年带领团队创新推出“精准聚焦‘五新’,汇聚品牌‘五色’”党建工作法。以“新思想”筑牢信仰根基,通过“交班晨读”组织党员深学理论;以“新阵地”搭建育人平台,在ICU走廊设“党员示范岗”与“思政微课堂”,让党旗飘扬在救治一线;以“新机制”激活队伍活力,落实“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业务骨干任党小组长,实现“党建链”与“业务链”同频共振。在他的引领下,支部连续获评“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相关工作案例更入选大学“支部好案例”,为科室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教学革新,让课堂成为生命教育现场
“医学课堂,既要传知识,更要育人心。”作为急诊与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高志凌创新构建“三维立体化”教学模式,让ICU病房成为最生动的“练兵场”。知识维度上,深度融合PBL与CBL,设计“脓毒症中西医结合救治”等跨学科案例,打破中西医认知壁垒;技能维度上,建立“模拟ICU”实训中心,借助高端模拟人设备,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反复打磨气管插管、CPR等核心操作;思政维度上,将抗疫精神、“大医精诚”理念融入教学,通过“床边思政课”讲述重症救治中的责任与担当。 2024至2025年,为攻克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心肺复苏“黄金四分钟”难题,高志凌连续利用午休驻守训练室,用秒表精准记录学生按压频率与深度,手把手纠正动作:“手腕垂直下压5-6厘米,身体重心前移,力量要像推铅球般传至胸腔!”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最终团队斩获省级奖牌,学生们感慨,“高主任的秒表,记的不只是时间,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教学的较真。”

科研破题,激活传统医学现代价值
“脓毒症急性胃肠衰竭是ICU‘头号杀手’,中医药在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上有独特优势。”带着这一认知,高志凌近五年主持6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均聚焦脓毒症中西医结合治疗。2024年,一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西医常规治疗后仍持续高热、腹胀如鼓,他带领团队采用“益气通腑方联合CRRT治疗”,仅3天便助患者恢复肠道功能、体温正常。“传统医学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守护生命的鲜活力量。”他的科研实践,既为临床救治提供新路径,更成为教学中“中西医结合”的鲜活教材,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
团队淬炼,打造重症医疗“铁军”
ICU医护办公室墙上,“全国卫生健康先进集体”奖牌熠熠生辉,这是高志凌推行“三梯队培养计划”的硕果。“青蓝工程”让资深专家与青年医生结对,通过“一带一”查房提升诊疗能力;“星火计划”选拔骨干赴浙江、江苏等地进修,引入先进技术;“亮剑行动”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在实战中锤炼团队协作。如今,科室不仅是生命守护的“前线堡垒”,更成为青年医师成长的“摇篮”。
育人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别把中西医摆在‘非此即彼’的对立面,更不能盲目神话某一方。”面对学生中常见的中西医认知偏差,高志凌总能结合20余年ICU生死案例耐心引导。他始终坚持“五术”教育(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在临床带教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其坚守“仁慈博爱、敬畏生命”的初心。同时,带领支部党员开展社区义诊、“中西医急救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去年累计服务800余人次,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健康中国”使命。

从晨光熹微的查房带教,到深夜灯火通明的教学研讨;从科研一线的攻坚克难,到学生毕业时的殷殷嘱托,高志凌用20余年坚守诠释“教育家精神”。正如他在“党员政治生日”时写下的誓言:“愿以医心铸师魂,在生命的战场上做永远的冲锋者;在教育的征程中做坚定的引路人。”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他依旧穿梭在ICU病房与教学现场,以行动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答卷,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不竭力量。(人事处、第一临床医学院/供稿 宣传部/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