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医结合学院,有这样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教师。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却以对教育事业的赤胆忠诚、对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对科研探索的满腔热忱,在三尺讲台上坚守 26 载,用行动践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的师者誓言,书写了一段平凡而厚重的教育人生,他就是朱继民。
初心如磐 廿六载坚守终不悔
1999 年,朱继民第一次踏上讲台,从此便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 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彼时高校高层次人才稀缺,手握博士文凭的他,是众多单位争抢的 “香饽饽”,不少更优越的工作机会向他抛来橄榄枝。可面对诱惑,朱继民却选择留在熟悉的校园,留在热爱的讲台。
从初出茅庐的助教,到如今的三级教授,26 年时光在粉笔灰与教案间悄然流逝,不变的是他对上课的热忱。“每次站在讲台上,看到学生们求知的眼神,我就觉得浑身有劲儿。” 他常说,上课是自己 “最快乐的事”。这些年,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课程,每一门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内容编排、方法选择,他都反复琢磨、倾注心血,只为把最好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做老师,要常怀三颗心:敬畏心,敬畏职业、敬畏使命、敬畏学生;爱心,用真心打开学生心门,伴他们精神成长;进取心,不断学习反思,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这是朱继民的教育信条,更是他二十余载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匠心施教 巧解难题趣课堂
尽管已经讲授过无数遍,课程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但朱继民每次上课前都会重新备课,补充新的案例和学科前沿知识,思考和调整更优的教学方式方法。

“什么是数据?怎么给数据‘画像’?数据怎么帮我们选最优治疗方案?” 第一堂课上,朱继民总会用一连串问题勾起学生兴趣。他将抽象的统计学“术语”比作“方言”,将“统计描述”比作“为数据画像”,将“假设检验”简化为“比高低”,将“关联分析”简化为“找关系”,用小概率原理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原本晦涩的理论,经他一讲,变得生动又接地气。学生们常说:“听朱老师的课,根本不会走神,不知不觉就把知识学懂了。”
耕耘不辍 硕果盈枝润桃李
在教学改革的路上,朱继民从不停步。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处理医学数据变异性的科学,实践性强,一向被认为难教、难学、难应用,为破解“三难” 困境,他提出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的教学改革思路,牵头探索案例法、比较法、翻转课堂等多元教学模式,还编制了 48 个带中医药特色的正反教学案例,总结出统计描述与假设检验方法选用的 “123 规则”。他主编了省级规划教材《医学统计分析方法》和科学出版社 “十四五” 规划教材《医学统计学》,搭建 2 个省级网络教学平台,先后斩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此外,针对《预防医学》知识点零散的问题,他用 “一个中心(群体健康)、一个重心(影响因素)、一座桥梁(分析方法与应用)” 串联起所有内容,让 32 学时的课程目标高效达成,相关成果也拿下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科研领域,朱继民同样成果丰硕。他以严谨的态度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在中科院一区 TOP 期刊发表论文。作为青年教师导师,他坚持 “传帮带”,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授课,助力他们快速站稳讲台;作为课外科研导师,他带领数十名本科生开展科研实践,指导学生发表十余篇论文,不少学生还凭借这些成果获得保研资格。
如今,年过半百的朱继民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整理教案、查阅资料,或是接待前来请教的学生。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学子,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能和学生在一起,看着他们从懵懂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坚定,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成就。”(组织部、中西医结合学院/供稿 宣传部/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