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榜样安中

首页 - 榜样安中 - 正文

【教师风采】于传海:银针仁心育桃李 岐黄传承守初心

来源: 日期:2025-09-12作者: 点击:

“行医如行针,既要扎准病痛的靶点,更要扎稳传承的根基”,在国医堂合作化路门诊部针灸推拿科诊室里,常能见到一位医者一边为患者行针,一边向身旁年轻医生讲解穴位的场景。这位医者就是于传海,从医三十余载,他既是妙手祛痛的主治医师,也是躬身育人的中医药导师。这位“双师型”医者始终秉持“大医精诚”的理念,将临床诊疗与教学传承紧密结合,在银针起落间架起中医药传承的桥梁。多年来,他的名字在患者口中,始终与“尽心”“靠谱”的评价相伴。

临床深耕:在针推结合中诠释中医智慧

于传海的临床实践始终扎根于辨证论治的内核。在面对一位因长期伏案导致颈椎病的28岁IT工程师时,他结合患者症状讲解:“长期低头导致颈部经筋劳损,风池、肩髃等穴位是疏通局部气血的关键。”他示范针灸操作后,配合推拿滚法、拿捏法,经过系统治疗,患者困扰三至四年的颈肩痛与偏头痛显著改善。

在于传海的治疗中,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复杂病例的精准判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老年患者体质特殊,治疗需兼顾通经活络与扶正固本”,面对因腰椎间盘突出致下肢麻木、多家医院建议手术的65岁王女士,于传海通过精准判断患者身体状况,摒弃了手术建议,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他综合运用针灸、推拿正骨与中药外敷,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已能正常行走。他常以此阐释:“中医治疗不仅要针对病灶,更要整体调护,这正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学术融合:在中西汇通中开拓诊疗思路

曾在瑞士从事针灸推拿工作多年的经历,让于传海的医疗理念兼具国际视野。在面对一位被顽固性失眠困扰多年、长期依赖安眠药的患者时,他指导年轻医生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内分泌知识结合,通过针灸调理气血运行,配合推拿放松身心,该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改善,逐渐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这种中西融合的思路,源于他多年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积累,也让不少年轻医生意识到,中医传承并非固守传统,而是要与时俱进。

他还注重将临床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诊疗资源。他系统梳理临床要点,将“精准取穴”“手法力度控制”等核心技艺转化为可操作的指导内容,为年轻医生提供实践路径。“针灸推拿是技艺与科学的结合,每个手法都有其力学原理与疗效依据”,这是他在临床带教中反复强调的理念。

医心传承:在医患故事中传递大医精诚

于传海的诊室墙上挂满患者赠送的锦旗,每一面都承载着医患温情。不少患者来复诊时,会主动和年轻医生说起于传海的好,“他不仅医术好,待人也亲切”。从医数十载,他始终将医德置于首位,面对患者的焦虑与困惑,总能耐心倾听、温和解答,用真诚与责任搭建起医患信任的桥梁,用一言一行践行着“大医精诚”的誓言,成为患者心中值得托付的医者。

在培养后辈时,他更侧重关键技艺的点拨。新医生跟诊时,他会在示范触诊手法时强调怎么做,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经验,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诀窍教给年轻人。这种“手把手”的带教模式,让年轻医生逐步掌握核心技能,在他的引导下,一批后辈逐渐成长为科室骨干,也将他的行医理念传承了下去。

一根银针承岐黄,半世从医守初心。暮色中的诊室里,于传海仍在斟酌诊疗方案,银针在穴位上闪烁着柔和的光。三十年来,他以临床疗效印证中医价值,以学术融合拓宽诊疗边界,更以躬身实践传递医者仁心。正如他所说:“医生治的是病痛,传承的是医道。当银针的温度从临床传到学术,中医药的生命力便在时代中绵延生长。”这根银针,既是解除病痛的利器,也是串联医理、传承匠心的纽带,在他手中续写着中医药的当代篇章。(人事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供稿 宣传部/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