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此次大会全面总结了过往发展的成绩与经验,明确了奋斗目标,规划了实施路径,为学校擘画了 “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贡献卓著”的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蓝图,对学校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帮助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大会提出的“紧扣'一条主线’、统筹'四大关系’、实施'十大工程’”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学校官网开设“解读党代会”专栏,邀请相关职能处室、院部负责人围绕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进行深入解读。
在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擘画的“紧扣‘一条主线’、统筹‘四大关系’、实施‘十大工程’”发展蓝图下,科技处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的核心管理部门,将以“科技攀峰”工程为牵引,全面贯彻党代会精神,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构建“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强劲支撑。
深刻领会党代会精神,明确科技工作新使命
党代会报告将“科技攀峰”列为十大工程之一,明确提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两大核心任务,体现了学校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定位。
国家战略需求:中医药作为我国原创学科,在“健康中国”和“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中肩负重任。科技处需以高层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专项为突破口,强化基础研究,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争创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中医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
区域发展责任: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对生命健康产业提出迫切需求,我校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新安医学研究、皖药资源开发等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学校发展目标:党代会明确提出“新增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以上”等硬指标,科技处需以目标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任务落地。
打造有组织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党代会部署,科技处将打造有组织科技创新体系,即一个核心引领、两轮驱动发展、三大高地建设、四维支撑保障,全面提升学校科技竞争力。
一个核心:以优势学科建设统领全局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锚定中药学等优势学科率先突破为目标,构建“学科特区”创新生态,通过政策倾斜、资源聚焦、动态评估三位一体机制,打造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示范标杆。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合作机制,优先推动国际、国内联合研究和校内学科交叉平台建设(如中医药+AI,基础-临床融合等),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开展协同研究,弥补“学科融合不足”短板,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
创新学科贡献高水平奖励机制。建立新“学科贡献高水平奖励”制度,将国家级项目获批数、ESI学科排名贡献、成果转化效益等纳入奖励体系,助力学校ESI学科排名进位攻坚。
两轮驱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并重
强化基础研究。开展中医药产业领域“解卡”行动,争取国家级项目突破,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自然区域联合基金项目。引培国家级人才,并协助尽快组建科研团队,切实提升我校中青年科研骨干水平,实现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突破。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联动效应,会同人事处梳理学校中青年科研骨干名单,设置国家杰青、优青人才培育专项,争取实现国基金人才类项目突破,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均增长15%。
加速成果转化。积极贯彻《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改革方案》,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先赋权后转化”模式,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企业合作。建设“安徽中医药谷”,联合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强化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推动“十大皖药”、院内制剂等产品开发,五年内产学研到账经费突破1.5亿元。
三大高地:打造标志性科技品牌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高地。依托附属医院GCP平台,推进“基础-临床”融合,开展以脑病、糖尿病、中医痹病等循证研究,形成一系列全国推广的诊疗方案,打造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学科标杆。
皖药资源开发高地。组建皖产中药材资源品质提升与高值化利用实验室,完成以“十大皖药”为代表的皖产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加强校地合作,推动与亳州市、黄山市、淮北市等地市的全面合作,开展“十大皖药”全产业链攻坚行动。
智能中医药装备高地。利用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省科技计划专项,推动中医药与大数据技术、现代临床研究深度融合,加快中药新型制剂和中医证候诊断试剂盒(生物芯片)、智能穿戴设备和针灸机器人等产品研发。
四维支撑:优化创新生态
平台支撑。整合校内现有资源组建皖产药材品质提升与持续利用安徽省实验室。优先为中药学等优势学科配置核心科研平台,完善四级科研平台体系,强化绩效考核,加强省部级平台内涵建设。依托成立针灸创新研究院和针灸学部,整合共享相关资源,形成学术“大兵团”,增强针灸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合力。
人才支撑。引培国家级人才,并协助尽快组建科研团队,切实提升我校中青年科研骨干水平,构建“国字号”牵引带动、“省梯队”跟进联动的人才发展格局。建立“学科带头人领衔、青年骨干驻点、研究生梯队参与”的实体化科研团队。
机制支撑。鼓励探索性研究,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基础研究看论文质量,应用研究看专利转化,临床研究看诊疗价值的分类评价体系,从需求对接、团队建设、科研服务、激励政策、医院建设五大方面入手,发挥省委“赛马”机制指挥棒作用,激发校内科研人员服务社会、地方经济主动性。
服务支撑。建设智慧科研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流程透明,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建设“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实现项目申报、经费报销等全流程线上办理。推行“项目专员”制度,为国家级项目提供从申报到结题的全程服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科技处将以党代会精神为指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力谱写学校科技工作新篇章,为建成一流中医药大学、服务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处/文 宣传部/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