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榜样安中

首页 - 榜样安中 - 正文

【导师风采】陈卫东:深耕药物代谢动力学,育中医药创新英才

来源: 日期:2025-10-20作者: 点击:

陈卫东,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物代谢动力学导师团队带头人。从教以来,他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科研创新、服务产业”的初心,在药物代谢动力学领域默默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药学人才。

一、教学创新,构建“校企协同、多维联动”育人模式

作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药代动力学》等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陈卫东深知研究生培养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思维训练与能力塑造。他率先将“Seminar教学法”贯穿培养全程,通过每周文献研讨与进展汇报,激发学生学术热情,锤炼科研思维。他主持省级研究生规划教材《新药研究与开发》编写,牵头建设省级线下一流课程,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科学精神、中医药文化自信潜移默化植入学生心中。

他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路径,构建“校企协同、多维联动”药学专硕培养体系,与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安徽广印堂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深入产业一线,参与真实课题研发。多年来,他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6人获国家奖学金,11人考取博士,其中王妍妍、王汝琳两位博士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连续6年指导毕业博士王凤玲、王汝琳、王妍妍、季兆洁、陈云娜、张盛、张越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支持,成为团队育人成效的生动注脚。

二、科研攻坚,推动中药药代动力学创新发展

在科研上,陈卫东始终瞄准学科前沿与国家需求,聚焦中药及天然药物药代动力学、新型给药系统评价等方向。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千万元。

他在PEG化脂质体ABC现象机制、茯苓等道地药材品质提升与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以通讯作者在《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Carbohydrate Polym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Macrophage M1 / M2 Polarization》文章被引用达到1430次,目前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发表文章引用次数排行第一,也是唯一引用次数破千的文章。主编《纳米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等专著教材10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项。其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体内过程”荣获2023年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三、服务社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卫东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团队建设,牵头成立安徽省药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并连年举办学术会议,为全省药学领域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他注重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主持选育“皖苓1号”“皖灵芝1号”等食药用菌新品种,推动茯苓等安徽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与综合开发。为研究生参与实战科研、服务产业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育人为本,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引领”,陈卫东不仅是学术上的严师,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与暖心人。他注重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诚信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团队氛围;他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规划,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参与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实践。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互联网+”省赛银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十余项,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高校、医院、药企的中坚力量。

从实验室到讲台,从团队建设到产业服务,陈卫东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育人情怀,诠释着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的使命与担当。他常说:“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是一场接力跑,我愿尽己所能,为年轻一代铺路搭桥,助力他们跑出更好成绩。”这份坚守与奉献,正持续照亮更多药学学子的前行之路。(研究生院/供稿 宣传部/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