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3日,安徽中医药大学“徽州言脉·数博拾音团”推普实践团队赴黄山市屯溪区、歙县,开展以“数字时代下的医言赓续”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秉持“语言服务国家战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先后深入新安医学展示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歙县新安国医博物馆及中和社区、渔梁社区等地,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探索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保护、中医药文化传播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

医学馆内话传承
在新安医学展示馆,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新安医学自北宋以来的发展历程、代表性世医与经典著作,初步建立起对这一传统医学体系的认识。2018届中医药文化学校友叶青以馆内工作人员身份,介绍了普通话在本地文旅服务中的使用现状及相应策略。队员们体会到,普通话在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在贴近地方文化语境、保护语言多样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的孙女张涵雨在访谈中表示:“方言在医学秘方、诊疗口诀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团队围绕“普通话+方言”双轨讲解模式展开深入研讨,一致认为弹性运用普通话与方言,既契合国家大力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导向,又能有效保护和传承地方医学文化遗产。
语技融合开新局
走进安徽中国徽文化博物馆,在“小小志愿者”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话讲解中,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徽州历史、民俗风情等主题展区,并开展了问卷调查。一组向游客发放“博物馆普通话使用体验”问卷,另一组则与数字展区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共同探讨普通话与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协同策略。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创新探索“推普+科技”融合赋能文化传播的模式。



“张一帖”家传的语言双轨实践
在黄山市歙县定潭村,新安医学流派“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李梃老师创办了新安国医博物馆。参观后,团队成员不仅系统了解了新安医学的历史发展与历代医家的杰出贡献,也深切感受到“张一帖”家族传承四百余年的家训家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文化内涵。

围绕普通话能否准确阐释新安医学术语、方言记录的医案歌诀价值等问题,李梃表示,随着跨区域医疗协作与患者来源日益广泛,普通话在医学交流与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他还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能够有效减少因方言差异导致的误解,显著提升诊疗。(徽州言脉·数博拾音团/文图 叶兰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