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恰逢学校60周年华诞。60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涌现出大量为学院发展殚精竭虑的老教授们,他们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学院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为了让更多药院学子学习老一辈教育家身上的拼搏奋斗精神,药学院特组织专访,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展现他们取得的成果,以期激励和引导每一位安中医师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奋力前行。

【个人简介】
周建理,男,1955年2月出生,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与中药鉴定。任《安徽医药》杂志编委,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首席专家,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莫问前程,把握当下
于光阴的淘沥与浩渺的知识海洋,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周建理教授给了我们这样一份答案:永远饥渴,永远年轻。
作为老一辈研究人员,周健理教授的学习生涯并没有那么顺利。少年时正值文革时期,周老不得不远离家乡,和同学们一起被下放至巢湖周边的县城巢县,在那里度过了长达四年的知青岁月。四年的知青生活并没有磨灭周老对于学习的热情,相反压抑的生活让周老对知识愈发渴求。1977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将于同年12月正式恢复高考。消息传来,周老在欣喜之余深感机会的宝贵,他摒弃一切干扰,抓住所有空闲时间进行复习,即便这样,在短短两个月的复习时光结束后,仍有大量的知识没有掌握到,“我们那时候就是和时间赛跑,比谁看书的效率高”,回忆起那段争分夺秒读书的日子,周老不甚唏嘘。功夫不负有心人,周老最后成功被录取,自22岁起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
无畏艰险,自学之路
访谈过程中,每每回忆起往事周教授总是无限感慨,他不断强调在那动荡混乱的岁月里,真正帮助他们走向大学校园的还是高质量的自学能力。“大概是失去过,才知道学习的可贵。”他如是感叹。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周老与同学们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那个百废待兴、学习资源极为贫乏的年代,他们都养成了极强的自学能力。晚自习从未有人缺席,考试成绩也都拉不开差距,无一需要补考。周老笑着回忆,“有一次考试我漏了最后一道大题没写,结果考了七十多分,你们猜怎么着?就垫底啦”!
工作后,周老也保持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热情。“那时候Photoshop刚出来,我就自己研究合成照片。”他笑着说。周老涉猎广泛,爱好辩论、美声、绘画、办公软件应用等,他如同饥渴的年轻人,对各方面技能都有所尝试。“技多不压身,事情都是相通的,有一技之长就能给专业研究提供帮助。比如我有一定的油画基础,这就对我显微镜绘图很有帮助。”周老如是说。
殷切期待 ,砥砺前行
虽然现在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周老依旧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他还常常回到校园,与师生们进行交流。采访中,周老也表达了对当代大学生的期许,“要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练习动手能力,不能为了搞研究而研究”。他认为作为药学类学生最重要的就要杜绝随波逐流的现象,重视细节,努力提高动手能力,站在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
此外,周教授还提到,无论是参与研究还是工作,都应当拥有工匠精神。要对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多一种情怀、多一种执着、多一份坚守,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事业的尊重,也是个人应担的责任。周老认为,“社会需要大批工匠,需要有动手能力的大学生”。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想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就要深刻学习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实践真知”。工匠精神作为时代的旗帜,应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虽已过耳顺之年,周教授的谈吐却与青年人无异,交流中似乎跨越了几十年的时空。说起各种新的技术产品,他都如数家珍,时间好像从未在他心里留下痕迹。他对知识永存的欲望,如火炬般照亮了暗夜中的长路,让他永远年轻,永远饥渴。身处新时代洪流中的我们,面对纷繁扰扰而又充满机遇的社会,更应当学习周建理教授求学若渴的态度,见证和书写这崭新的历史篇章。(陶韦/文图 吴达武/审核)

【访者感悟】
不修边幅却儒雅随和,刚见面,我便感受到了这位教授独有的人格魅力。周教授善于学习,多才多艺,勇于创新却甘愿在常人认为简单的显微鉴定上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陶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