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活力安中

首页 - 活力安中 - 正文

广济惠“德”,卓尔不“群”——访王德群教授

来源: 日期:2019-06-10作者:宣传部尤志成 点击:

编者按:2019年,恰逢学校60周年华诞。60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涌现出大量为学院发展殚精竭虑的老教授们,他们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学院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为了让更多药院学子学习老一辈教育家身上的拼搏奋斗精神,药学院特组织专访,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展现他们取得的成果,以期激励和引导每一位安中医师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奋力前行。

【人物简介】

王德群,19511月生,198112月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药学专业并留校任教。具备中药、药学、中医、植物四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面,主讲《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生态学》等课程;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中药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式的创建”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药用植物学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陈香梅教育奖及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

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中药资源研究,采集了数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厅级课题共20多项;发表了科研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10多部,如《中华本草》、《安徽植物志》、《安徽中药志》、《延胡索》、《栝楼》、《中华十大名贵补药》等。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教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报国决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爱国热情……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勇士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国为民,他们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当然还有一些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发光发热,同样他们对祖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造就了如今的泱泱大国。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退休老教授王德群就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他出生于1951年,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少年时期艰难的求学经历让他印象深刻。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辍学,回到农村。然而少年时的他就怀揣着一腔抱负,希望能读大学,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数学家,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他毅然决然踏上了自主求学的道路。大自然就是他的老师,一草一木就是他的教材。他开始上山栽草药、采草药,积极向村里赤脚医生求教,自此他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条件艰苦,没有书籍可以查阅,但他依然坚持学习。回首那段峥嵘岁月,少年王德群不畏艰难、满腔热血地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生活在美好环境的我们,难道不更应该好好珍惜和奋斗吗?

惠德群众,心系天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这是一代又一代满怀赤子之心的中国人民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果,也是一代又一代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的宏伟蓝图。同样,王德群老师为了教学事业、为了国家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交流中他还提到父母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他的名字也透露出父母的殷切希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惠德群众之人。当然,他做到了,从开始的治病救人,到后来的教书育人,以及在科研方面的一系列成就都体现了王老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对祖国事业的热忱。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王德群老师那种拼搏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也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王老师回忆,文化大革命时期,书籍等资源匮乏,为了学习中草药知识,他每天走40多里的山路去向一位赤脚医生求教,然而求学的过程也不是那么顺利,第二次他就吃了闭门羹,但这依然不能动摇他学习的决心,后来他跟随祖父的一个老朋友学习中医,为乡亲们看病治疗。王老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诚然,成为一名“良医”是他一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我想,不忘初心就是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砥砺前行就是不管前路有多少荆棘坎坷,也要奋勇前行。

坚守初心,不恋浮华

“祖国始终在心中”,这是一个亲切又响亮的口号,而老一辈知识分子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王老坦然道,刚开始他对中药并没有给予太多重视,但是随着深入学习和了解之后,不禁感叹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当时的他年少气盛、求学心强,假期也几乎不休息,跑了很多山,采集了数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创立了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标本中心,并主持参加了国家、省、厅级共20多项课题研究,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忘初心,王德群老师也很好地践行了这四个字,他平时生活勤俭朴素,朋友们也曾劝他出去“走穴”赚钱,但是他都拒绝了。王老认为如果总想着赚钱就不能安安心心工作,所以他一直坚守初心,一心一意教书育人、沉迷科研,不断丰富完善中医药资源,可以说为中医药文化事业付出毕生心血。

铭记教诲,矢志不渝

今年68岁的王德群教授可以说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年少时的食不果腹,到如今的繁荣盛世,王老感叹祖国的强大,生活的美好。交流最后,王老对我们青年一代大学生也寄予深厚期望,他希望我们能珍惜这个时代,珍惜大好学习机会,勇于担负时代使命,做明白人,做有志向的人,努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我想我们会谨记王老的谆谆教诲,努力学习,不断实践,用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去浇筑属于我们的未来。,以王德群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夙兴夜寐、焚膏继晷的奋斗精神。不惧困难,勇挑重担,抓住机遇,用拼搏去改变人生,用奋斗去创造幸福。我们会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我们伟大祖国同进步,共成长!(张婉祺 陶秋骋/文图 吴达武/审核

访者感悟

这次采访王教授,使我受益匪浅。王老对青年大学生有着这样的寄语“珍惜大好机会,做明白人,为中国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王老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尚能对学习如此执着和热爱,我想沐浴在大好春光下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砥砺前行。——张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