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恰逢学校60周年华诞。60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涌现出大量为学院发展殚精竭虑的老教授们,他们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学院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为了让更多药院学子学习老一辈教育家身上的拼搏奋斗精神,药学院特组织专访,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展现他们取得的成果,以期激励和引导每一位安中医师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奋力前行。

【人物简介】
中药药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学校教学督导组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安徽省新药评审专家。
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工作,1973年到安徽医学院任教,历任药学系主任,1977年到安徽中医学院任教,历任药学系主任。发表论文52篇,主编、副主编国家级及省部级教材与专著5部,其中副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中药药理学》教材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荫风轮药用基础与临床应用》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子课题《菊花质量标准规范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求学之路
青云游兮青冥,蔽酷日兮荫草木;梅花盛兮冬寒,先百花之放兮春天下。刘老,药界之泰斗也,今有幸得此访之,有感良多,遂有此篇。
逢国寿七十,校寿六十之际,刘老忆当年之事,感现在之变,谈未来之期。情真意切,侃侃而谈,言行不似耄耋。
及刘老年少,求学于复旦医,寅起而学,恒五载。未曾觉苦,所余者唯得学之乐矣。当是时也,库行五分之制,而刘老得五者众。刘老自言其非生而知之者,得此佳绩只唯勤耳。五载中,未曾钟意他物。结业,留校十二载,其间受益匪浅。
创业之艰
癸丑移安医,立药学系,列主任之职。丙辰末,再移安中药,当是时也,唯药学一专业,求学者不过三十,所依唯刘老。刘老受命于艰难之际,励精图治,先立中药,再立制药工程。制药工程者,开全国之先河也。专业愈多,学生愈多,药学系愈盛。创业之艰,不可言说。然刘老未欲居功,直言所行之事唯立基尔,直言发展之功实属其生。语及学生,刘老面若有红霞,欢喜之情溢于眼角眉稍。
发展之道
丁丑,刘老居二线,然其未有疏于校,戊寅任督导,年导论文答辩三十余场。言及学院之未来,口若悬河,情真意切,视师资及佳课尤重。先言师资,刘老言为师者,当以德教研三者为重。德者,为人之根本,无德者不立;教者,育人之根本,无教者不师;研者,师人之根本,无研者不视。缺此三者,当不足师于大学。再及佳课,无佳则庸,庸则必败,刘老坦言所钟之课,赞师生之功,喜尤甚。
殷切之望
刘老言,于当下之青年,勤之一字当为最重。诚然,业精于勤,荒于嬉,刘老今八十有余,其日阅文有四时,未有一日之断。刘老以耄耋之身尚勤至此,何况乎我等弱冠?有言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故有远志者,当身体力行,笔耕不缀。
赤子之心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此九字语尤坚。刘老言国对其有恩,校对其亦有恩,若无国之助,则其无以为学,若无校助,则其不知学何乎,不知何得此绩。刘老尤记求学所受之益,心若赤子,令人动容,此盖刘老成就非常人之因。
时至己亥,恰逢祖国寿七十。今国泰民安,稳步而前。自建国始,似刘老者不知几千万,若无此千万,何得国盛似今。而今,前人之任多以毕,后者尚需我等书。我等须习刘老,以勤为勉,身体力行,为国开业。
有刘老一人,得一药学系,有师生数代,得一药学院,有师生数万,得今药学院,今华夏儿女十数亿,何愁不得天上玉京。(周卓立/文图 吴达武/审核)

【访者感悟】
刘老衣着朴素却风貌斐然,听完刘老的事迹,只觉溢美之词都苍白无力,刘老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药学院,刘老一生不负青云之名。——周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