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研讨会在东区新安楼会议室举行。与会老师就思政课各门课程如何渗透十九大精神、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由学院党总支书记胡卿主持。

院长董玉节从“为什么进”“进什么”“如何进”“进的效果”四个方面就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谈了自己的体会。董玉节指出,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要做到学习与研究结合、专题教学与渗透教学结合、课程教学与章节教学结合、理论传授与学生研讨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董玉节要求,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读十九大报告,及时准确地将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各教研室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开展十九大精神进课堂集体备课活动。董玉节强调,要通过扎实开展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活动,努力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胡卿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思政课教学改革一定要及时准确地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教学内容,从教学总目标出发,聚焦每个章节,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总书记提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个要求需落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而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带头在理论上研究深、研究透,增强理论自觉,提升政治站位。(邓明峰/文图)
附:参会老师的发言摘要(按发言顺序)
王晓宏: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科学谋划了未来三十年发展蓝图。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看,十九大内容和这门课紧密相关,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要做梳理和补充。因此要将十九大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补充学习已经上过的内容,自然渗透还没有学过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为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准备。要从教学总目标出发,聚焦到每个章节,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王屹: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和概论课的很多课程内容都有关系,所以,在教学中,相关十九大报告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揉进教材内容,这样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比如,这次大会比较大的一个修改内容,关于新时期主要矛盾的表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可以在科学发展观背景材料中谈到新阶段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时穿插进去讲,也可以在后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谈社会主义矛盾时再次涉及到,这样十九大报告的内容进入课程就不会显得那么生硬,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对于学生把握教材内容的连续性也很有帮助。十九大报告中很多新的理论成果在《概论课》的诸多章节中都有所关联,都可以采用这样自然结合的方式实现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在学期结束时,可以把十九大报告最新的理论成果再总的串讲一遍,把之前疏漏的内容补充进去,从而使学生全面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精神。
梁祥凤:十九大就“新时代”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社会发展问题,分析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新的解决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当中,两百多次提到“人民”,要以人民为中心,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确保全体人民更加富裕。概论课要全面将十九大新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用十九大的新观点、新理论教育学生。让学生通过概论课的学习能深入领会党中央的思想理论,做新时期积极上进的好青年。
王居华:十九大胜利闭幕了,我们毛概老师应该第一时间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传递给广大青年学子。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九大会议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毛概老师应该在以下九个方面讲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经济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政治方面,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社会方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方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国防军队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祖国统一方面,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外交方面,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建方面,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周娟:通过近几天紧锣密鼓的学习十九大报告,思考如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贯穿十九大精神,关键要润物细无声。思考如下:1.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里首先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 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毛泽东讲为人民服务。今天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个“初心”是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种鲜明的政治性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就已经表明。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紧跟时代,不能在课堂上“去政治化”,不能把我们思政课简单等同于文化素质课。这个内容在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绪论中就要讲清楚。2.十九大报告中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我国面临着①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不足并存。过去的短缺时代、温饱这个问题已经解决,通过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和物质生产力的较大幅度的增长,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此,它不是一个总量性的问题,而是目前所面临的,我们生活的需求与我们物质服务和各方面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关系。②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我们目前的经济供应不错,但是一些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却大量的短缺。③尚没有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整个中华民族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很完整的,而是局部的。把这几个因素总和起来,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物质文化、社会、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上面讲的几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就形成了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跟前面的主要矛盾有一定的继承,也有新时代一些主要特征所提出来一些新的发展,根据这样一种矛盾,我们会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判断没有变化,与我们经典社会主义所构想的这种社会主义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目前依然处于中等收入的状况。因此,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较改革开放过去的40年有较大变化,但是整个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总体的性质没有变化。
李忠萍:“纲要”课绝不是纯粹的历史课,体现政治教育功能是课程设置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旨趣。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乃是“纲要”课的重要职责。首先,我们要将十九大报告消化吃透,并对与“纲要”课程相关联的内容(如社会主要矛盾、历史使命、两个阶段论等)进行重点解读和领悟;其次,讲述相关历史问题如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以及对国家出路探索等时,应该动态呈现它们自近现代以来直至十九大报告宣称的新时代的嬗变过程,使学生在把握1840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理解十九大报告中相关论断的历史渊源,树立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的大历史观和时代意识。
王华:本人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我认为鉴于十九大报告体现出的许多新的表述、定性及新时代的思想和精神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自然切入和转换。内容上表现为两点:新老结合和虚实结合。所谓新老结合,是指目前教材是2015年版本,预测明年可能要换新版本了,所以在衔接讲述有关内容时把十九大报告中确定性的提法融入到现有教材中去。比如,我正在给学生讲“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这一章,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时,我把教材里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延伸到十九大报告中表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表明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接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具体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达到什么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知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客观科学准确地指明我们奋斗的方向、前进的刻度,以及目标达到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所谓虚实结合,是指不仅要原原本本宣讲十九大报告精神,而且教师要注意运用身边的实例,举些通俗易懂能够让学生触摸得到的事例去理解十九大精神。比如,我在讲授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首先问学生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熟练地表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接着我就说,“同学们,从十九大开始,这个说法已经被转换了”,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后我选择了促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其中一个因素的角度来解释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当前我国产品品质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因为我国国内产品缺设计、缺创意、缺品牌、价格高等,所以我国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结构升级,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近些年来海外购物低价日用品呈上升趋势,据机构测算: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如果这些“海淘”消费发生在国内,那么2015年我国GDP的增长就不是6.9%,而可能达8%以上。 因此,通过海淘事例和数据向学生说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准确性。鉴于十九大报告的新表述和新精神,作为教师,在向学生宣讲时需要我们正确地领会,正确地将之融入课堂,我们老师的备课要充分,更要深入。
许明华:从教学方法方面谈谈我如何让学生了解十九大内容。在授课前我要求所有班级建立了学习QQ群和学习小组。从十九大召开前我就开始在各班学习群推送我党历届大会相关知识及十八大以来我党取得的伟大成就等新闻链接。然后,在十九大召开时,我及时在各班级推送了十九大的视频链接,并要求学生按学习小组组织收看视频。在十九大召开过程中,及时将大会最新内容介绍到学生群。在十九大结束后,我将众多权威专家对十九大的解读推送到学习群,要求各小组组织集体学习讨论。同时,将新华网的十九大知识自测题推送到各学习群,让同学自测,大家非常积极,效果良好。这样,在我上课之前,同学们对十九大的基本知识就已经有所了解,课堂讲授内容更节省时间,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同学讨论、交流,引导同学们对十九大的内容有更正确的认识。
尤吾兵:“十九大精神”进课堂需要关注两个问题:进课堂的内容和进课堂的方式。要把形成的最新理论思想和最明显变化的思想理论引进课堂里,让大学生领悟“十九大”的精神。对于方式问题,要注意把思想理论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
董玉节: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弄通弄懂十九大精神,更要及时宣讲十九大精神、深入教学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带头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实践者。为此,要明确四个问题:一、为什么进?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大的会议,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意义。十九大报告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进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开篇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之作。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激励大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二、进什么?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高屋建瓴。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宣讲以下内容:宣讲大会的主题,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宣讲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重大判断,以帮助学生明确历史方位;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理论品质;宣讲“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三、怎样进?这是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就十九大精神进思政课教学而言,要做到如下五个结合:学习与研究结合,要求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更要研究十九大精神;专题教学与渗透教学结合,以“形势与政策课”形式对十九大精神进行专题教学,在其他思政课日常教学中要做到有机渗透教学;课程教学与章节教学结合,“原理”“基础”“概论”“纲要”等四门课要在总体上坚持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构建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教学体系,在有关章节教学中结合十九大精神予以讲解,尤其是内容与十九大精神不符合的章节要及时将学生的思想引到十九大报告上;理论传授与学生研讨结合,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采用“满堂灌”形式宣讲十九大精神,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及研讨式教学,引到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要适应自媒体时代的特点,引到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十九大精神,线下引到学生参与教学、关注现实。四、进得效果?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有两个“关键词”,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就是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先行者和明白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我们的使命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带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落实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目的就是要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堪当大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