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27日,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态靶辨治分会成立大会暨态靶辨治高峰论坛在合肥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态靶辨治”理论开创者仝小林院士出席并作专题报告。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许钒出席大会并致辞。


从临床痛点出发:“态靶辨治”的理论溯源与核心内涵
“态靶辨治”理论的诞生是仝小林院士团队深耕中西医临床实践、直面行业痛点的智慧结晶。长期以来,传统中医在诊疗中虽擅长从整体出发“调态”,通过调理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改善患者整体状态以应对疾病,但在精准针对疾病具体指标、明确治疗靶点方面存在短板;而现代医学虽以精准“打靶”为优势,能聚焦疾病的客观指标与病理机制开展治疗,却往往忽视了人体整体状态的调节,二者难以实现有效融合,形成了中西医“两张皮”的行业困境。
基于这一临床痛点,仝小林院士团队历经多年研究与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了“态靶辨治”诊疗体系。一方面,深度汲取传统中医的精髓,传承“调态” 理念,注重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体的整体动态变化,从宏观层面梳理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精准提炼出决定疾病本质的核心病机,即“态”;另一方面,积极借鉴现代医学的先进成果,引入精准“打靶”策略,依托现代医学技术手段,锁定与疾病相关的客观指标,明确治疗的具体靶点,即“靶”。
通过“态”与“靶”的有机结合,“态靶辨治”实现了诊疗思路的全新升级,不再是中医“调态”与西医“打靶”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深入分析“态”与“靶”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起“态靶同调、因果兼顾”的诊疗路径。在治疗过程中,既通过“调态”改善人体整体内环境,消除疾病发生的土壤,又通过“打靶” 精准干预疾病关键环节,快速控制病情发展,最终达成 “标本兼治” 的诊疗目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提供了逻辑清晰、可操作性强的全新思路与方法。
打破行业困境:“态靶辨治”推动中西医结合迈入新阶段
传统中医“调态强、打靶弱”的短板,曾是制约中西医深度结合的关键瓶颈。仝小林院士在大会上通过具体实例,生动展示了“态靶辨治”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以临床常见的肝功能异常与血脂异常为例:对于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中医可借助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的五味子降酶作用,将其作为“打靶”的关键药材;对于胆固醇偏高的患者,红曲中含有的他汀类成分可实现对胆固醇指标的精准调控。这些实践表明,“态靶辨治”让中医突破了“经验用药”的局限,找到了精准“打靶”的有效路径,同时也让西医看到了中医“调态”对改善患者整体预后、减少药物副作用的重要价值。

仝小林院士的理论创新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态靶辨治”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新方案,更从理论层面搭建起中西医沟通的桥梁,打破了中西医融合的认知壁垒与实践障碍,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与会专家还围绕诊疗标准制定、跨区域协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此次大会,与会人员对“态靶辨治”理论的重要价值与广阔应用前景达成了共识。大学表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态靶辨治”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依托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组建研究团队,开展相关临床研究与教学实践。
未来,将持续推动“态靶辨治”新范式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中的深度融合,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第二附属医院/文图 雷黎/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