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关注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安徽日报】让中医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健康

来源: 日期:2021-01-20作者:宣传部 点击:

把脉问诊,中医药抗疫有方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8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国家方案推荐中成药共有6版,每版方案都推荐疏风解毒胶囊(颗粒)用于医学观察期的治疗;同时被中国药学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第一版)》为医学观察期临床表现为乏力伴发热推荐用药。”安徽济人医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德国已将疏风解毒胶囊以中药配方颗粒制剂形式引入,用于感冒、流感及新冠肺炎患者的预防及治疗。

安徽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多样,中药资源十分丰富,中药品种多达3578种,居华东之首、全国第六;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称,在2020年抗疫期间,我省充分发挥了中医药资源大省的优势。

据悉,我省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定点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包括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在第一时间服用中药汤剂,所需中药汤剂由指定中医院统一配送;治愈出院的患者中,在住院期间均使用了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或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自2020年1月22日安徽报告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截至2020年3月8日24时我省在院病例“清零”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990例,中医药参与救治978例,占98.78%。

在武汉抗疫一线,“医疗队把‘中医药及其特色技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和护理应用’的理念贯穿每个环节,中药内服和中医药特色护理技术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运用率达100%。”安徽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童佳兵说。

据介绍,去年8月,以药信配方颗粒配置的疏风解毒颗粒以药房制剂的身份在欧盟27个成员国和瑞士获准上市,并作为抗疫中药代表参与到欧盟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中去,助力全球疫情防控。

守正创新,促产业迭代升级

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

“济人药业、华佗国药等5家第一批配方颗粒试点企业已经完成1602个品种标准制定;5家破壁饮片制定的10个品种质量标准(不重复品种4个)已经通过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复核,并通过现场抽检合格;九方制药公司牡荆素填补了全省中药一类新药的空白、被列为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亳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亳州,该市以中药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建设基地为重点,持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共建4家离岸孵化中心;支持安徽沪谯集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推进院内制剂委托生产加工合作试点;积极推荐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申报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组建安徽省中药提取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旗下子公司普仁中药饮片公司组建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安徽济人医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守正创新是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杨文明介绍,医院赶上中医药发展的快车道,顺利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通过八年建设,医院重点病种糖尿病研究部分研究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医院以国家中医临床基地为契机,建成一批高层次科研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省中医药产业在传承创新发展的同时,矛盾亦日渐凸显。

业内相关专家分析,当前,我省中医药特色不突出,由于人才匮乏,难免出现中医药使用率偏低,部分中医医院有西化的倾向;高层次领军人才、成果转化率、扶持政策等方面有待提高和完善;尤其是人才瓶颈凸显,中医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体制不健全,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稀缺。

人才先行,为中医药发展赋能

人才是发展的动能,人才是学科的基础,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关键还在于人才。

“要扬其所长,立足自身优势,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着眼全局,打破区域障碍,建立‘长三角中医药教育、科研和人才培育联盟’……”谈及安徽中医药产业发展,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建议。

引进涉药类高层次人才180余人、开展项目合作近90项;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引进博士1人、硕士121人、急需专业的副高级以上人才22人;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在职研究生班,培养在职研究生60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亳州学院设立中医药学院单独校区……近年来,在积极培养本地人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方面,“药都”亳州频频出招。

据了解,安徽中医药大学自2009年起创办新安医学教改实验班、编写新安医学系列教材、建设新安医学文化馆、开通新安医学专题网站、特藏新安医学古籍,着力培养新安医学特色人才。

“在中医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构建‘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新安医学特色教育’相结合的中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安徽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常年浸润于教学、临床、科研氛围的杨文明则认为,中医药的传承教育应将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融合,将师承教育的理念和做法融合贯穿于院校教育,培养兼具广阔学术视野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创新型人才。

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主动融入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通过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加大政策保障支持力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等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预防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在中医药医疗、科研、人才培养等一些重点领域迈入全国先进行列,着力打造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强省。

来源:安徽日报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