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切实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要改变目前“临床强公卫弱”的局面,把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作为维护民众健康的首要的任务,在机构设置、人才队伍、条件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筑牢公共卫生的堤坝,并建立一套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应对处理机制,定期开展公共卫生重大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重大传染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
二是真正落实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要真正转变医学模式,将医学的目的由解决疾病向维护健康转变。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说过:“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都是中医的“治未病”思想。目前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主体仍是“疾病医学”,而在“健康医学”方面做得不够。由于医学的目的主要追求治疗疾病,导致医院发展很快,规模不断扩张,医生围着疾病转,但疾病仍越来越多。解决“已病”问题属于被动的行为,解决“未病”问题才是主动的举措。因此,从维护健康出发,今后不仅要尽力防止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还要把“未病先防”扩大到到发病率高居不下的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领域。要把维护健康的关口前移,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由于生活方式不当所导致的各种慢性病发生。建议要像控制环境污染一样,把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也作为政府执政的一项指标,同样纳入考核,把防病保健与健康中国、健康安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三是彻底改变医疗机构的管理运行模式。从媒体的广泛报道来看,此次疫情救治,是近20年来医患关系最好的时候。原因是国家提供了免费医疗,病人不用付费,没有后顾之忧;医院没有创收压力,医生不用考虑收费问题,完全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实施检查和用药,也避免了为创收而过度诊疗所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问题。此时,医生和病人成了同一个战壕的战友,疾病成为了共同的敌人。但等疫情结束,回到以前的医院运营模式,医患关系可能又会重新回到从前。因此,建议以此次疫情为契机,改变目前医疗机构主要以向病人收取费用的运营模式,改变医生和科室创收与自身经济效益挂钩的局面,改为以医德医术作为医生的评价标准并与薪酬挂钩,从根本上改变医院的逐利倾向和逐利行为,并尽快推进全民免费医疗。可考虑参照办教育的模式办医院,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事业的良性发展。
四是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与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药科学,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以传染病为例,历史上,中医抗击瘟疫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上,中医有着与西医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思路。事实证明,此次新冠肺炎采用中医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文化自信”角度高度珍视我们华夏祖先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健康养生经验,高度重视中医药宝库的挖掘和研究,把中医药引入卫生健康领域的各个方面,广泛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教育普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健康服务、文化传播、条件和机制保障等方面切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共同造福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