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组团式”援藏工作单位之一,学校第一临床医学院自2016年开展“组团式”援藏,先后派出多名专家响应国家号召。2024年7月至2025年7月,第一临床医学院肾内科张磊同志作为第十批援藏医疗队成员,对口支援山南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他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专业能力,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实现了从技术输入到本地赋能的跨越式提升,充分彰显了“皖藏医心,共筑健康”的援藏精神。
填补技术空白,引领高原医疗新高度
面对当地慢性肾脏病高发、诊疗水平落后的挑战,张磊首次在山南地区开展肾穿刺活检术和腹膜透析置管术,有效解决了慢性肾脏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难题,填补了山南地区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患者提供了更先进的治疗方案,也为后续高原肾病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此外,他在自治区内首次使用蔗糖羟基氧化铁治疗透析高磷血症患者,首次使用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均取得显著疗效,患者反馈良好。
从“输血”到“造血”,打造本土医疗力量
援藏工作的核心在于“授人以渔”,通过系统带教,确保技术“扎根”高原,张磊精心指导当地藏族医生,使他们独立掌握肾穿刺活检术等关键技术,真正实现了从外部援助到内生发展的转变。
这提升了山南市人民医院的自主诊疗能力,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本地医疗团队,为西藏肾脏病防治体系注入了持久动力。
当地医生独立开展肾穿刺活检术
理论到临床,高原肾病研究走向国际
张磊带领团队深入探索高原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科研突破:在全球首次报道高原肾综合征(HARS)的肾穿刺病理类型和治疗方案,HARS的原创性研究。HARS这一国内尚无报道的疾病,团队提出“高原低氧引起的红细胞增多是核心因素”的创新观点,相关挑战性论文《High altitude renal syndrome: four elements or one source?》于2025年4月发表于国际肾脏病权威期刊《Renal Failure》(IF=3.1),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2024年11月,张磊团队成功诊断并治疗首例HARS患者,病例以Case Report形式发表于高原病专业期刊《High Altitude Medicine & Biology》(IF=1.6)。同时,他还主持申请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基于代谢重编程介导的组蛋白乳酸化探讨乙酰唑胺防治高海拔肾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为HARS的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这套“理论→临床→机制”的闭环模式,在2025年西藏自治区肾脏病学术年会上专题报道。

2025年6月在西藏自治区肾脏病学术年会上进行高原肾专题报道
媒体聚焦,提升援藏品牌声量
在张磊的不断努力下,学校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援藏成果得到广泛社会认可,通过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援藏工作的影响力。2025年7月21日,安徽新闻联播对山南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进行了专题报道,生动展示了第一临床医学院援藏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患者受益场景,强化了公众对援藏工作的认知与支持。

2025年7月21日安徽新闻联播对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的报道
获得表彰,树立援藏典范
学校第一临床医学院援藏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受到了各方高度肯定。张磊的高原肾专题报告在西藏自治区肾脏病学术年会上引发热烈反响,相关成果被作为学术标杆推广。在“山南市第十批援藏工作总结大会”上,他受到中共山南市委、山南市人民政府表彰,获评“优秀援藏干部”。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对医院整体援藏工作的最高褒奖。

第十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圆满收官,是医院践行国家战略、服务边疆健康的生动缩影。技术输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式,提升了山南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也为西藏肾病防治贡献了“安徽方案”。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援藏合作,推动更多“皖藏医心”项目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张磊/文图 聂久胜/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