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新闻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喜迎二十大 安中医这十年】守正创新扬特色,踔厉奋发谱新篇

来源: 日期:2022-10-14作者:宣传部 点击:

2012年以来,安徽中医药大学各附属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一批“国字号”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享誉全国,新冠疫情防控中贡献安徽中医药力量,改善医疗服务让百姓就诊更加暖心舒心,临床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在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争先进位。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决策能力筑牢根基

坚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为医院发展进程筑牢根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双”提升。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支撑服务“三地一区”建设行动具体措施30条。成立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组、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组、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组等党政重大任务工作组。深入开展“振兴中医药,大学怎么干,医院怎么办”大讨论、大谋划、大行动。

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在援南苏丹、“组团式援藏”、攻坚脱贫、百医驻村、对口支援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树立一大批“好医生、好护士”、抗疫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初心使命。

二、依托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条件

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第一附属医院成为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新建10万平方米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完善门急诊及外科病房大楼,新增床位720张,改善医院服务环境。

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

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项目。第一附属医院新建6万平方米中医药传承创新大楼,2023年底投入使用,计划新增床位900张。第二附属医院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启动新院区建设,分步骤新建门急诊及住院部大楼21万平方米,建设工期3年,计划新增床位1000张。

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大楼效果图

第二附属医院新院区暨传承创新工程效果图

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审批立项。第一附属医院依托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建设北城院区,将新增床位1000张,进一步增强中西医结合应对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

组建成立第三附属医院。2014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6月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学校史河路校区开诊,是全国第三批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

成立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第一附属医院与上海曙光医院合作共建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在第一附属医院西区拟建门诊住院综合楼12万平方米,建设周期3年,计划新增床位1000张。

2022年7月校党委书记王琦、校长彭代银和副校长魏骅率队,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就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入洽谈

第一附属医院与上海曙光医院合作共建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

三、诊疗能力驱动核心,医疗服务彰显特色

配齐优化诊疗科室设置

这十年,第一附属医院新增生殖中心、脑血管介入科、输血科等科室,促进临床学科亚专科发展;成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开展大肠癌、肺结节、感染性疾病等10个MDT,加强多学科一体化急救诊治能力。第二附属医院按照强专科、精综合发展模式,新成立了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等7个科室,夯实临床支撑;有序扩大脑病科、老年病科、骨伤科、康复医学科优势专科规模,统筹推进老年病中心、骨伤中心、脑病中心、康复中心四大中心建设。第三附属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衷中融西,形成了推拿康复科、脑病科、针刀康复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康复)等特色优势专科群体。

传承发扬特色医疗服务

第一附属医院开设全国首批、安徽首家中医特色护理门诊;持续开展“冬令膏方进补”和“冬病夏治”中医特色品牌服务;建立全省首批互联网医院,智慧中药煎剂配送一体化服务免费到家;主持开发安徽省影像云平台(影联网)联网全省1700家医疗机构,共为全省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394万例;第二附属医院全面梳理针灸疗法,优化诊疗方案,研制仪器设备,吸纳民间针灸技艺,坚持“科科用针、病病用针、人人会针”;第三附属医院依托国家重点专科平台,积极开展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病、神经免疫病、癫痫、神经肌肉病等亚专科建设,推进针刀等特色技术。

第一附属医院秋冬膏方

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特色护理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一附属医院深入推进分级诊疗,探索不同模式医联体建设;对口帮扶金寨、萧县、潜山和泗县等4家贫困县中医院,提升基层中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帮助创建各等级中医院,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甲评审,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洛扎县藏医院顺利创建二级乙等藏医院;牵头组建省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联盟等13个专科慢病联盟。第二附属医院与合肥市包河区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协议,全面接管方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病房,2017年启动帮扶浙江省长兴县中医院工作,将安徽省中医药特色优势辐射到外省,与长三角区域内四所医院开展学科共建和远程医疗服务。第三附属医院新增国家级专科医联体1家、市级中医医院医联体1家,完成援藏医疗工作1项及“百医驻村”医疗工作2项。

第一附属医院中药代煎邮寄服务

四、扩大优势学科影响,人才潜力配置提升

优势学科影响力稳步提升

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肺病科、内分泌科被评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拥有肝豆状核变性、糖尿病前期、哮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4个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临床防治中心和推广示范单位。第二附属医院总结院内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形成独有的理论体系,如:张道宗“通督调神”治疗中风病、马骏“调和致中”治疗脾胃病等在业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梅花针灸学派”也被安徽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批国家中医药针灸临床研究国际合作基地,选派专家分别赴俄罗斯、德国、希腊等1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第三附属医院将国家中管局、省中管局重点(优势特色)专科,如推拿科、针灸科、骨伤科、脑病科,针刀康复科、中医外科学等纳入建设范围,学专科建设稳步前进。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

扎实推进“人才强院”战略,充分发挥各类名医工作室、名老中医药师承项目等名老中医“传帮带”作用,培育高水平的中医临床人才。三所附属医院现有院士工作站1个,国医大师工作室4个、全国名中医6个、岐黄学者工作室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1个,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67,安徽省长三角名中医工作3个,安徽省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4个。

国医大师徐经世

国医大师李业甫

国医大师韩明向

五、夯实教学科研水平,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成功获批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积极开展中医学和中医儿科学专业“院院合一”教学改革先行先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硕研究生“并轨”培养,完成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建立省级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6个,涌现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12人,牵头及参与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50余项。第二附属医院基本建成结构合理、特色优势凸显的针灸临床医学院,现有临床教研室10个,临床教师287名,承担了针灸推拿学院大部分主干临床课程的教学任务。目前有省级教坛新秀3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校级教坛新秀5名。第三附属医院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临床教学体系,现有9个临床教研室,实习、见习学生达450人/年,实现了康复治疗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科生批量临床实践。

科研助推中医药振兴发展

十年来,各附属医院积极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取得历史性突破。第一附属医院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3项,科研经费1.05亿元,获科技成果70项,发明专利30项,科研奖励90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研究顺利通过验收,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第二附属医院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1项,科研经费1187万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28项,各类专利74项,是全国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安徽省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第三附属医院科研经费逐年大幅度攀升,2022年单年度科研经费将超过200余万,国家级科研项目、SCI和行业顶尖杂志的高质量科研论文实现零突破并平稳增长,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第一附属医院抗疫专家团队在BioScience Trends发表首篇中医药治疗奥密克戎最新研究成果

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凝聚能力不辱使命

作为全省公立中医医院排头兵,在上级单位指导下,各附属医院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区,努力营造比、学、赶、超、帮的良好氛围,在百医驻村、脱贫攻坚、抗洪救灾、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附属医院党委统筹协调,党员职工奋勇争先,凝心聚力投身抗击疫情第一线,开展中医药防治新冠预防战“疫”、协同战“疫”、精准战“疫”、康复战“疫”、科技战“疫”等“五大战疫”。先后派出各类医务人员赴湖北、上海、宿州、蚌埠等一线参加抗疫工作,圆满完成中医药抗疫救治任务,荣获各级个人及集体表彰。(王琦/文 孙道礼/审核 刘晨/编发)

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为定点收治医院提供中药煎配服务,准时送达定点医院

第二附属医院吴兆梅护士长赴南苏丹、几内亚指导疫情防控

2021年7月第二附属医院徐晓婵医生圆满完成健康脱贫“百医驻村”工作

 第三附属医院“江淮名医”杨永晖为病人诊疗(中间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