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为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
十年来,“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共育共成
强化组织保障,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下发《安徽中医药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办法》,学校“五育并举”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统筹“十大”育人体系建设,通过主渠道浇灌、主阵地协同、主导力驱动和主力军融合,将“五育并举”育人目标有机融入“三全育人”教育路径中,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推动、二级学院积极落实的常态化与长效型工作格局,真正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重任。
学校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精品项目——“大医精诚”实践育人工程项目;药学院等四个二级学院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安徽省优秀辅导员、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安徽省高校最美辅导员、安徽省思政工作领军人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全育人工作交流推进会



荣誉展示
十年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融合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工作有机融合的途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努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依托国家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第三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等项目,构建“三题三侧”模式,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举办六届“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大赛和四届“大学生讲思政”大赛,参与学生达2万余人次,《光明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予以报道。
学生处牵头在全省率先探索主题班会课程化体系化建设,使主题班会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平台,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辅导员获得安徽省辅导员精彩主题班会比赛一等奖。
学校共青团紧密结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丰富第二课堂建设,整合实践资源,以项目为引领,建设多元一体化的实践育人服务平台。建有“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展厅”;结合学校“文艺安中”“志愿安中”“成长安中”“魅力安中”等主题,主办或协办了“甲子弦歌逐梦杏林”校庆师生文艺展演、新年音乐会、中医药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营造了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获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铜奖2项;2017年以来,试点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PU口袋校园平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学分化、科学化、可视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

辅导员李利丽老师(第一排左二)获安徽省高校辅导员精彩主题班会大赛一等奖

校红十字会“七彩假期”支教团

与渡江战役纪念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十年来,品牌项目与榜样引领促思导行
以品牌和榜样立坐标、树目标,主导青年成长航向。推进项目化精准施策,突出问题导向,带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提升育人实效。重点建设“大医精诚”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等品牌项目;着力建设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校级优秀辅导员工作室项目。
注重发挥典型示范榜样引领作用,实现立德、励志、力行育人目标。连续十年开展“感动校园”优秀学生事迹宣讲活动等;评选学校十佳青年、自强之星;邀请“全国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等全国先进模范开展专题讲座,开展读懂中国——我与“五老”榜样面对面专题活动,建设壮大本科生理论宣讲团等,不断增强价值引领的感召力;不断凝聚“大医精诚”实践项目、大学生野外科学考察、中医药文化“三进”等实践服务项目的吸引力,用品牌项目淬炼学生品格,用榜样引领激励学生斗志,将学生培养为堪当大任的有为人才。

读懂中国——我与“五老”榜样面对面

时任团省委书记杨正(右二)、副书记胡靖(右五)指导我校挑战杯作品

大学生野外科学考察

中医药文化三进之进基层 产业扶贫助力灵璧县程庙村

中医药文化进临泉路小学
十年来,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多元育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将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基础工程。学校坚持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十年来学校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学校以教育部就业状况布点监测单位,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由学校党委筹划、探索形成的“六个一”就业工作模式、学生多渠道就业和基层就业工作等多次受教育厅点名表扬。每年均高质量完成《就业工作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修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开展形式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学生就业工作满意度逐年提升。多年来,坚持将就业育人理念贯穿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中,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多元融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校党委书记王琦带队赴六安市中医院开展访企拓岗工作

2021届毕业生招聘会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展风采

学院为毕业生提供考研复试暖心服务
十年来,健康教育与干预跟踪沁心育人
学校结合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积极构建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2017年被授予首批“安徽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积极探索建设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实现全校二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管理全覆盖,月汇报全覆盖,建立重点人群档案,从二级站建设管理到考核评价实现闭环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其中“婷姐下午茶”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被评为全国中医药院校特色项目和安徽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学校心理育人项目获批2020年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项目“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项目”。十年来,依托“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心理剧大赛、心理运动会等各类主题活动百余场次,参与学生三万余人次;培训学生心理骨干两千余人次,连续八年面向两万余名新生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测。

学校获批安徽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辅导员心理咨询知识培训

心理运动会

校园心理剧大赛
十年来,扶贫助困与发展资助协同推进
十年来,先后制定、修订《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等一系列资助工作制度,构建“6+1”资助体系,全面落实国家政策,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监督管理办法》,强化工作纪律,规范工作程序;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2676.83万元,其中奖学金4876.23万元,助学金7156.2万元,临时困难补助16.7万元,勤工助学薪酬627.7万元,受资助学生91578人次;同时立足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广泛动员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工作者、硕士研究生、校友等资源参与勤工助学岗位育人工作,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资助育人体系,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等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见识、练就过硬本领。2018年获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2021年撰写的资助育人案例被安徽省教育厅评选为优秀案例并向全省推广。

校庆专项奖学金颁奖

勤工助学学生礼仪知识培训

2021级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爱心礼包
十年来,完善机制与搭建平台夯实队伍
出台《安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细则》等,打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实现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指标、评审”三单列,共5名辅导员晋升副高级职称,9名辅导员提拔为副处级干部;开展分层分类校内外培训,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辅导员大讲堂、辅导员论坛等形式丰富的培训教育活动;每年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案例评选及汇编、主题班会课和就业指导课教学竞赛,以赛促学,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彭青和老师获第十届全国辅导员年度提名人物;6人被评为安徽省优秀辅导员,3人被评为安徽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18年以来连续三届获得安徽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批安徽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名师工作室5个,中青年骨干项目3项。

学校首批辅导员工作室授牌

彭青和老师获2018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

辅导员素质拓展活动

第七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
立足百年新起点,奋发百年新征程,学校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积极构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为实现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助力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赓续奋斗。(金晓琴/文 张军/审核 刘晨/编发)

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