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涌现出一批以许能贵、王拥军、陈恳、刘吉开、程学仁、袁守龙等为代表的杰出校友,桃李遍布海内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和政策措施的落地,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召开,推动中医药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十年奋进勇跨越,十年磨剑铸辉煌,学校教育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更是收获累累硕果。

2012-2022年本科教学工作大事记
一、 优化结构扩规模
学校紧扣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积极申报新专业,十年间,新申办生物制药、中医儿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中医康复学等10个专业,服务安徽产业创新发展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同时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注重传统专业与优势专业、新兴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四新”建设,满足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发展新要求。通过持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8个,以中医药类专业为主体,形成了医护类、中药与药学类、医药相关与新兴产业类三大专业群,着力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及具有中医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安徽省高等教育规划“提质扩容”要求及安徽中医药卫生事业人才紧缺实际,结合学校发展和建设需求,科学制定招生计划,招生规模(含专科、专升本)由2012年21个专业2760人增长到2022年28个专业4460人,办学实力持续增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2012年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5个专业率先一本批次招生,2017年暂停专科招生,2021年学校所有专业实现省内一本批次招生,生源质量大幅度提升。

2012-2022年招生专业数、招生计划统计表
二、深化教改显特色
学校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切实巩固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立足专业优势与特色,主动适应新时代、新科技、新模式、新产业发展需求,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中医药及相关专业人才为己任,统筹推进多类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十年,在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改革。学校以大众化专业教育为主体,以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两翼,探索构建既满足专业教育规模化人才培养需要,又满足扶优扶特和因材施教需求,促使潜质优秀、学有余力、学有兴趣、学有专长的学生更好成长成才的“一体两翼”本科中医药英才教育新模式。

“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新安医学特色人才培养改革。中医学专业开设“新安医学教改班”,按照“分阶段、三导师、医教研结合”的模式培养,既注重基础理论的夯实、临床实践的强化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又注重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的传承、新安医家临证经验的发扬和新安医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彰显“弘扬新安医学,培养中医人才”的办学特色。

新安医学特色班导师授聘仪式
中药学“专业五能”人才培养改革。学校深入分析中药产业行业人才需求,总结中药人才所需专业能力的范畴与特质,注重“识辨制用创”五大能力的培养,即本草求真的识药能力、临床导向的辨药能力、生产全程的制药能力、辨证论治的用药能力、与时俱进的创药能力。

中药“五能”等级考试——识药一级
骨伤专业校院联合人才培养改革。学校与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合作开办“骨伤人才教改试验班”,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3+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负责前期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医院安排临床课程和毕业实习环节,最后一学期学生返校接受回归教育,进一步深化校院合作,注重学生对中医骨伤特色治疗技能的掌握运用,培养特色骨伤专业人才。

校院协作培养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中西医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学校为进一步推进“新医科”建设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充分发挥高水平学科在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作用,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选拔组建“立德创新卓越班”,以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多元发展、学研结合为培养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一批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创新人才。

首届“立德创新卓越班”开班仪式
“讯飞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学校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链,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讯飞现代产业学院,创建讯飞班,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现代信息产业人才。

讯飞现代产业学院签约揭牌仪式
医药经济管理特色人才培养改革。在“新文科”“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学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着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医药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学科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懂医药、通经济、会管理、能创新、有责任”的医药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

第十一届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一等奖
“新医科”背景下护理人才培养改革。学校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将“大健康”融入护理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强调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服务理念。聚焦新医科,强化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三大模块塑造、四种交叉融合、五线育人机制、六个平台保障的“3456”新时代背景下新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新医科卓越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院院合一”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改革。学校顺应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自2017年率先在中医学专业开展“院院合一”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按照“2+3分段式”培养模式,使学生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操作更加紧密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目的。

开展临床实践教学指导
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学校深化公共体育、艺术教育教学改革,遵循内容个性化、形式多样化、安排生活化、评价过程化的教学模式,推行体育和艺术俱乐部制改革。学生依据自身特长和喜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俱乐部,极大限度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的个性化需求,彰显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终身艺术的意识与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校艺术俱乐部汇报演出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改革。学校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大赛和“大学生讲思政”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撰写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读马列经典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等带有“思政”元素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奉献社会。

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大赛
三、强化质量结硕果
学校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建设,近十年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00余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现有国家一流专业6个,国家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位。2012年至今,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37项。国家级行业规划教材主编27人,副主编100人。

学校将教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充分发挥督导在规范教学活动、稳定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

成绩属于过去,荣誉鞭策未来。全体安中人肩负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任,必将通过不懈努力向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提交完美答卷,为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医药强省、振兴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沈婷/文 王茎/审核 刘晨/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