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一颗丹心,两袖清风,你们是春风化雨的燃灯奉献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你们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灵魂工程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全国第37个教师节,在此让我们向全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面向我们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站在学校“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价值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旨在引领全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弘扬高尚师德师风,你们最美的奋斗身影活跃在教学一线,始终践行着“至精至诚 惟是惟新”的校训精神,让我们共同向身边敬爱的“好老师们”献上节日的礼赞!
爱心倾注塑“灵魂” “滴灌”育人谱新篇
尤吾兵,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共党员,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安徽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安徽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教学督导等职。教学中,尤吾兵老师始终以“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严格要求自己,以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实践者为己任,倾心于医学伦理学课程教与研改革,推行“滴灌”模式教学法育时代新人。近年来,尤吾兵老师荣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认真负责”鉴定专家、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安徽中医药大学“科研先进工作者”、安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师担负培养学生“超拔”医学职业精神的重任,是雕塑学生“灵魂”工作的人。尤吾兵老师作为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始终以坚定的政治信仰、饱满的教学热情、充满关怀的情感方式“一心赴教”。
在课程教学中,医学伦理学课一般被认为是理论知识传授,甚有被认为是枯燥空悬道理的说教,这样无形拉远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医学伦理学育“魂”的效果不明显。尤吾兵老师认为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师只有倾注“爱心”才能改变现状,实践总结了“爱心倾注三部曲”法——首先生活上做学生的朋友、其次学习上做学生的助手、再者在成就上做学生的分享者。医学伦理学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要从关心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学会与学生交朋友,成知心人,“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新开课时,他习惯第一堂课不讲知识内容,而是让学生写纸条、传想法,如“你在生活上对老师最想说什么?”然后在课下与学生聊天解惑。虽然要花费很多时间,但这样做无形中让学生靠近了老师,同学们慢慢与老师成为朋友。
在知识学习上,尤吾兵老师认为人文课程教师不能一味“硬灌”知识理论,应是用情说理,并在教学实践中感动学生,感化学生。尤吾兵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所带班级中挑选优秀学生,成立“学习小分队”,带领他们利用学习间隙、寒暑期等空闲时间到全国各地的医院、社区开展调研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至今,已有上百位学生参加过“学习小分队”,发放问卷近万份,访谈近千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尤吾兵老师在课程教学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举措,近五年来依托主持的课题,他一直坚持在全校临床专业学生中举办“撰写典型医家医德故事”比赛,每年都会有近千人参与,学生在撰写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感动,目前精选出的百位中外医家医德故事即将出版。尤吾兵老师认为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中取得了进步和成就,教师要学会做分享者,这样更能使学生靠近教师,与老师保持持久联系,他教过的很多届学生,工作后地方各有不同,每当他们在生活上有收获,工作上有成绩,事业上有发展,也都喜欢第一时间与他分享。
在教学方式改革上,尤吾兵老师重点围绕立德树人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聚焦医学职业精神教育领域中突出问题,遵循思想道德培养“知、情、意、行”发展规律,探索总结了“滴灌”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变课程理论体系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把理论知识“点”结合现实境况呈现出来,像水滴石穿一样坚持不懈把理论知识多维度渗透到学生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使理论知识在学生心中发生自然“反应”。此模式追求让“课堂活起来、课程亮起来、学生动起来”,采取“课堂教学渗透、课外实践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网络媒介渗透”四大“渗透”,实现“全人、全程、全面、全景”的育人指向。在教学实践中,尤吾兵老师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与思政理论课教学与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实习、规培、临床等全部育人环节中,引导医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职业精神提升的指南,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藉此,尤吾兵作为首席专家成功申报安徽省教育厅“思政理论课教法创新”名师工作室项目,“滴灌”模式教学法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思政工作提升计划项目,此外,尤吾兵执笔申报使我校成功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基地名称即为“知、情、意、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受益于“滴灌”育人模式,尤吾兵老师所指导的学生也收获了很多成绩,恒梦、舒晨曦、王亚玲、袁琪、李萍等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李蓉蓉、王亚玲、舒晨曦等同学参与的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立项;苗青、李蓉蓉等同学获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省级“二等奖”;张景涛、刘文放等同学获第八届“远志杯”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