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理论武装,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改革创新,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党建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进步。

党建思政:创新模式,政治引领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制定并实施学院党总支委员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思政课教师讲政治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了党员教师实践研修制度,定期研判意识形态工作制度等。学院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探索形成“党建+”理念指导下的“333”工作模式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党总支引航、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的建设推动和保障学院事业全面发展,初步建成“制度齐备、组织有力、服务精准、品牌凸显”的二级党组织,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333”工作模式是指:学院开展党建工作始终坚持“三个引领”,明确党建工作方向;聚焦“三个阵地”,抓实党建工作内容;构建“三项机制”,保障党建工作实效。其内在机理是:以“思想引领——内容建设——机制保障”为一体,环环相扣实现建设目标。)
在学校党委组织的基层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中两次获得“好”的等次,在学校组织的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中两次获得“优秀”等次。2020年获批学校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单位,第二党支部获批学校样板党支部建设单位。
团队建设:层次提升,实力增强
五年来,引进博士4人,新增硕士5人,8人晋升教授,6人晋升副教授。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教职工3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4人,硕士生导师11人,团队实力进一步增强。团队成员中有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1人,安徽好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线上教学名师1人,省思政课影响力人物提名人物2人,省委讲师团高端宣讲专家1人、基层宣讲专家1人、青年宣讲名师2人,省思政领军人才2人、安徽省思政中青年骨干1人。团队成员中,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会上精彩一课的教学展示中,2人获特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在安徽省同课异构比赛中,2人获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在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在全省高校思政课说课大赛决赛中,二等奖1人、三等奖3人。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招聘了四届院长助理,搭建思政课教学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面向全校,遴选或聘任了33名思政课兼职教师。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对6名专职教师和18名兼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导师,实行手拉手的传帮带制度,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影响扩大
依托国家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安徽省振兴计划项目等,积极构建“三题三侧”模式(以“基于问题、课题研究、专题破解”的路径,从“组织侧、供给侧、需求侧”三方面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整体质量,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在组织侧方面,一是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重点开展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大赛和“大学生讲思政”大赛。学校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大赛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在兄弟院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是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改革,构建了“四四”模式:配齐“四支队伍”(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处以上领导干部、校外专家)、开好“四大选题”(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国际形势与政策)、落实“四大机制”(领导机制、协调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做到“四个结合”(集中开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三是积极推行硕士研究生思政课专题教学,试行博士研究生思政课探究式教学。同时,定期开展学术研讨、集体备课、示范教学、同行评教等活动。

在供给侧方面,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思政课教师讲政治的若干规定》,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以更高的标准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到延安、遵义等地开展实践研修活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重视教师业务能力提升,通过培训、进修、竞赛、攻读学位、示范教学、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等方式,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特别是科研水平。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依托杨立红教授“纲要名师工作室”,充分运用“对分易”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探索构建了自主学习模式与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小组合作体验式自主学习模式”;依托尤吾兵教授“思政课教法创新”名师工作室,结合医药院校实际,探索出“滴灌”式教学模式,教学中综合运用PBL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块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同课异构法、专题教学法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需求侧方面,在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性同时,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推动构建形成性评价机制,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形成性考核暂行管理办法》,以考勤、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为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发挥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期末考试中,实行网络在线考试(机考)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方式,以考促学。
2019年4月16日,董玉节院长参加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召开的在肥调研教育座谈会,汇报了思政课改革建设成效受到肯定;2019年10月23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丁向群来校调研,充分肯定了我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举措。2019年11月1日,中共安徽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以“简报”形式以“安徽中医药大学在主题教育中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为题专题介绍思政课建设成效。2020年3月17日,学院接受安徽卫视采访,当晚,在《安徽新闻联播》以“教育引领学生做时代新人”为题播出。
学科科研:有所突破,成绩喜人
科研方面,获批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基地,在省级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成立安徽中医药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获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建设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3项,国家老龄委委托项目1项,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2项,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3项、一般项目15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5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发表文章25篇。出版专著4部。
教研方面,建有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安徽省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慕课、线下精品课程等6门,省级示范一堂课3门。获得省质量工程项目23项、省思政提升计划项目13项。 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学院整合校内资源,凝练学科方向,遴选学科带头人,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三个研究方向并遴选了学科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在省内获得通过。
社会服务:深入基层,彰显情怀



学院拥有省委讲师团专家库成员、学校理论宣讲团成员8人,深入全省各地机关、社区、学校深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百余场,受众万人次,魏冬捷教授宣讲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建有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霍山红源广场、西园新村小学北校等四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成立合肥市新站区高校思政课教学联盟,安徽艺术学院等10所新站区高校参加,学院为理事长单位。坚持送理论、送温暖、送文化进社区。组织党员教师疫情捐赠和消费扶贫,疫情期间捐款超过16000元,消费扶贫近5000元。杨才宽老师一如既往参与无偿献血活动,20多年来风雨无阻,截至目前杨才宽老师共计献血140余次。受教育厅委托,董玉节院长主编《安徽省高等学校疫情教育读本》,并参与主讲全省高校“同上一堂抗疫思政大课”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图 胡卿、董玉节/审核 尤志成/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