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场所的个人卫生防护
☛在密闭公共场所要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减少接触公共物品;
☛打喷嚏或咳嗽时,如未佩戴口罩,须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外出回来后立即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全程保持手卫生;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频率,缩小外出活动范围。
2.医用口罩使用指引
☛更换和存放:每 4 小时更换一次性医用口罩。在此期间,若无明显脏污、变形、损坏,可重复使用;若口罩被污染,应立即更换,不可重复使用。每人需准备一个清洁、透气的纸袋存放个人医用口罩, 并标记姓名,确保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佩戴方法:佩戴口罩前应洗手,在戴口罩过程中避免接触到口罩内侧面,减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面向口罩无鼻夹的一面,两手各拉住一边耳带,使鼻夹位于口罩上方;用口罩抵住下巴;将耳带拉至耳后,调整耳带至感觉尽可能舒适;将双手手指置于金属鼻夹中部, 一边向内按压一边顺着鼻夹向两侧移动指尖,直至将鼻夹完全按压成鼻梁形状为止。
☛医用一次性口罩,蓝色面朝外,白色面贴口鼻。
☛ 摘脱方法:口罩外侧吸附了大量细菌,脱下口罩时避免触碰口罩外侧,用手抓着系带取下,应将口罩接触口鼻的一面朝外折好, 放入清洁的自封袋中。不宜将摘下来的口罩直接塞进口袋里或随意丢弃,避免造成医用口罩二次污染。摘脱口罩之后,一定要记得清洗双手,保持手卫生。
☛处理:废弃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应统一收集处理。健康学生和老师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处理即可;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人员佩戴的医用口罩,需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流程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3.保持手卫生
☛要做到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或部位;
☛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液或免洗手消毒液清洁手部;
☛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4.正确的洗手方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四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五步: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擦,交换进行;
☛第六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第七步:一只手的手掌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部分,旋转揉搓, 交换双手。
☛小技巧:按“内—外—夹—弓—大—立—腕”口诀进行;时间不应少于 20 秒,相当于唱完两遍“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的《生日快乐歌》。
5. 健康打卡与报告制度
☛坚持每日健康打卡,报告健康状况和接触新冠肺炎病人、疑似病人及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马上告知老师或学校疫情报告负责人;
☛若发热(额温≥36.8℃或腋下体温≥37.3℃,后者更为准确),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到学校指定隔离观察室或健康观察室休息,必要时及时送诊。
6. 就诊防护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
☛尽量避免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路上和医院内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