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自信 >> 正文

意象思维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2-20 22:39:31浏览次数:

意象思维

意象,《汉语大词典》诠释为:①寓意深刻的形象,②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③神态、风度,④想象,⑤印象,等等。中医学的意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取类比象,这种思维方法也是受易学的影响。《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文字中连用了三个“观”字,天下万物都是靠人的眼睛去“观”而后知的,观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象”。这个象是可阅之象,整体之象,可比之象,可变之象,可类之象……。

象:①自然象,即天地万物的形象。②人工象,即卦交象,是对天地万物之象的模拟和象征。③意象,无论自然家还是人工象都是具有较强可感性或形象性的具体之象,在《易传》看来,在具象中尚隐含着不可感的较少形象性的意象。

自然象和人工象是静止之象,意象是运动之象,自然象是自然运动形成的形象,是人工象是对自然的仿象,其中都蕴含着运动,意象就是对运动形式的把握,是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藏象:内藏外象。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象:“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就是可以观察的形象,可以感受到的意象。藏象系统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脏(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

西医讲的内脏系统是血肉的五脏,是解剖学上的脏器实体。中医的脏腑是一种思维模型,虽有实体基础,但更多的是生命的动态过程(重视的是功用而不是实体)心肝脾肺肾只不过是五个运动系统的符号代码(经络是生命活动动的现象而不是解剖实体)。  

中医用望闻问切四诊诊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观象、别象的过程。所谓的辨证论治,本质上就是辨象论治。“证”就是疾病显露出来的形象证据。《周易》用卦象和爻象来说明事物。脏象在《周易》中有两种意思:一为象人体之脏;二为取类比象,即法象。《内经》吸收《周易》的脏象思想并有所发展,立天象、物象、脏象以说其意。刘完素曾说“言本求其象,象本求其意,意必合其道”,即用语言文字描述“象”,立“象”以说其“意”,“意”指医家对医学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解又必须合乎“道”。

 

如《内经·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化,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一说当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心、肺、肾、肝不好说,便立象说之,言其在人体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所司何职,外荣、功能、归经和相配的季节。  

中医学运用取类比象,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功能结构,建立“脏象”学说;通过面象、舌象、脉象、眼的四轮八廓以及其他神色形态等外象、表象来认识疾病的;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象”。  

同时也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确定治疗法则,诸如壮水、益火、祛风、除湿以及提壶揭盖(生活中可见到这样的情况:水壶因壶盖太紧倒不出水来,但把壶盖掀开一下,水就会顺畅地流出了。中医治疗小便不利病症,有时用通利小便的药物无效,但用宣通肺气的方法却可以使尿液排出。这种治法是把人体看作水壶,肺在上焦又称“华盖”就象这把壶的盖子,掀一下这个盖子,潴留于膀胱中的水液就轻松排出了。

 

金元四大家中的集大成者朱丹溪就曾用排出肺内积痰,使肺气通畅的方法治愈一例小便不利的患者,并且说:“肺是上焦,而膀胱是下焦,上焦闭塞则下焦不通,辟如滴水之器,必上窍畅通然后下窃的水才能排出”。与此类似《散记续编》中言:“以筒吸水,闭其上口,则水不泄,放之则水泄,此即小便不利,开提肺气之义”,也正是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类推。扬汤止沸、釜底抽薪(通便泻火)、引火归源之类都是取类比象的结果。  

 

华佗提倡运动养生所用的也是基于这种思维方法,如华佗传云:“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   

五行的生克乘侮同样源于“比类取象”,如相生关系:自然界中木能燃烧,故木生火;火烧毁物质成灰土,故火生土;土中藏有金属矿藏,故土生金;金属器皿可盛水,故金生水;水能涵养树木,故水生木。  论药物的性质、功用更是就自然之物的形象,寻其相似之处以类推。

 

如:青皮、青黛色青入肝,红花、丹参色赤入心,甘草、黄精色黄入脾、川贝、白芨色白入肺,黑地黄、黑铅色黑入肾。麻黄细长中空,像人毛孔,故能发汗,直走皮毛。牛膝其节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藕节中通能行水,色能回赤变红,故用于清瘀热而治血淋。凡药有钩刺芒角者皆能和肝、熄风,治筋之病,如皂角刺长主攻破降利,钩藤刺不锐而弯曲、红花五加皮刺软而短宜于和散邪气以熄风治筋。

这种象形治疗还表现在同物相补相治。古医家认为,人和矿物、动物、植物共处于同一个宇宙空间,其性相通,故可相补,如桃仁与人脑沟回相似,故可补脑;沙苑子形似人体肾脏,故可补肾。动物和人构造相似,故可以脏补脏,即以肝补肝、以肺补肺、以心补心、以肾补肾。以脏治脏,如猪肝、羊肝治肝明目,牛眼治眼,猪肚治胃,猪肾治肾,脊髓、脑髓治脑脊之虚,猪膀胱治遗尿等等。

用于治病,则有:以皮治皮,如以生姜皮、茯苓皮、陈皮、桑皮、大腹皮治皮中水肿;以心治心,用桂心温气、茯苓安心神、莲子心和竹叶心清心火;以筋治筋,如续断多筋损伤,杜仲多筋且坚韧用于坚筋骨,伸筋草、舒筋草用于舒筋通络,桔之筋络和蒌之膜瓤善治胸膈间结气;  若形无可取,可取义类推,称之为“象义”,如药物生在水中者,则性寒以清火;长在石山者,则性热去祛寒;红色者,则性热以温补;绿色者,则性寒以清热;蝉擅鸣开音……。

由上可见,在“象”上寻其相同或相似之处,然后类推,这是古代医家的重要思维方法,有些人误认为“观象”是主观臆测的东西,不确实,不可靠。相反认为“物质”的东西是确定的,可测量的,可重复的,是科学的、先进的。其实,能动多变的“象”要比相对静止的“质”复杂得多,深刻得多。象是物质实体的外在表现,象变了即意味着实体在变。所以,中医要在“变”字上作文章,不能认死理把话说死,这反应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机敏。

 

上一条:变易思维

下一条:整体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