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第一课堂思政 >> 教学论文 >> 正文

中医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解析与挖掘路径研究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3-16 17:07:09浏览次数:

中医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解析与挖掘路径研究

刘苗  梁永林* 万生芳 任红艳 孔令娟 荀敏奇 周琦 李智慧

(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专业层面区分挖、互补挖、合作挖;从学科层面挖掘重要人物、关键事件、专业认同、人文精神等;从课程层面挖掘三德(大德、公德、私德)等元素进行了挖掘与解析。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同频共振的途径与模式,寻找中医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努力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落实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学;思政元素;挖掘路径

The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research of mining path in the courses of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distinguish, complement and cooperate from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d excavate the important figures, key ev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humanistic spirit from the disciplinary level From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mining three moral (virtue, public morality, private morality) and other elements of the excavation and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way and mode of the common resonance between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ind the point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Setting up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ining path

作者简介:刘苗、1990、女、汉族、甘肃宁县、硕士、讲师。电话:18298371728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定西东路35

通讯作者简介:梁永林(1975-),男(汉族),甘肃会宁人,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规划课题(GS[2020]GHB4703GS[2021]GHB1862);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19-0352020-120),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022-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

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课程体系。思政元素解析和挖掘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思政元素进行挖掘解析,使其贯穿、渗透于中医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是实现思政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1. 专业宏观层面挖掘

从东西文化、中西医学宏观层面区分挖(中西医观念上有整体与局部的区分)、互补挖(中西医方法上有解剖与意象的互补)、合作挖(中西医治疗上有辨病与辨证的合作)挖掘命运共同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团结等思政元素

1.1区分挖(中西医观念上有整体与局部的区分)

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世界观,阐明了人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1] 中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医养生和维系人体健康的核心理论,主张必须敬畏天地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惟有人与天地自然达到同频共振的状态,人体才能够达到身心健康愉悦的最高境界。而西医对疾病,对生命的认识,对人体组织结构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更突出局部的特点,在治疗上更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通过比较中西医观念上整体与局部的区分,让学生意识到在分析具体问题上,应当从整体出发,树立大局意识,把问题放到整体中去考虑,尤其是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1.2互补挖(中西医方法上有解剖与意象的互补)

中医以功能的“象”考察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解剖方法和实验室方法更具有优势。西医学的脏是指解剖学中的脏,也就是脏形。而中医的脏在包括脏形基础上还有脏气和脏神。比如中医在研究肝形的同时也研究肝气和肝神,肝形就等同于西医学中的肝脏,即肝具有藏血的功能。中医不仅研究肝形,还有肝气和肝神,当然中医重点研究的是肝气,是气的层面。在肝形的基础上,肝具有藏血的功能,在肝气的基础上就有了肝主疏泄的功能。如果不从气的层面来认识五脏,就得不出肝主疏泄的功能。而中医的脏腑与脏器虽有相关性,即均有解剖学实体的含义,但其实际内容已远远超出了解剖的约束,更多地着眼于功能系统的概括。因为中医研究的是气,所以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司外揣内”、“以象测藏”整体观察和推理而获得。中医学对每个脏的认识都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但是为什么没有走解剖学的道路呢,因为中医更加认识到了形的作用必须建立在气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生理功能。气是无形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象来认识脏。中医通过象思维来认识气,然后借助于哲学思维,阴阳的象,五行的象来认识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所以中医的脏,在脏形的基础之上,又包括了脏气和脏神。比如肝主藏血,必须依赖于肝主疏泄,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才血归于肝藏。所以中医学认识到了肝形,但又高于肝形。这里的气是指功能,形即形态,在正常情况下,有什么样的形态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但是当功能和形态不相一致的时候,中医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形态。如肝的形在左边,但是肝的功能在右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当形和气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中医注重的是气,是功能[2]。我们做人也一样不能以貌取人,要重点关注其思想品德。正如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文中指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个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人。

1.3合作挖(中西医治疗上有辨病与辨证的合作)

中西医治疗上有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即“态靶结合”。西医打靶,因为他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往往采用杀灭、消除、切割、替代等方法进行治疗。而中医是调态的,调的是温度的态,寒和热。湿度的态,燥和湿。气的态,升和降。所以中医辨证,辨的就是寒热虚实,不管是寒热和虚实,辨的就是温度、湿度和气度。所谓虚实就是气的太过和不及,调的就是气的态。所以我们用中药升降浮沉,寒热温凉,调的就是这三种态。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些都是在调温度湿度和气度。西医调的就是患病的本身,或者患病的细胞,而中医调的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植物、种子和人要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而阳光就是温度,水就是湿度,空气就是气度。西医打靶,中医调态,根据疾病侧重于有形的还是气的层面。在临床上治疗的时候也可以形气结合,态靶结合。习总书记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以在治病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西方的我们就排斥,而是结合。所中医学和西医学应当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渗透,最终创建西医打靶与中调态相结合的医疗模式[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2. 从学观层面挖掘

从学科微观层面挖掘重要人物(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王清任等)、关键事件(中医存废之争、中医科学之争、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而创造出新型治疗疟疾药物案例)、学科认同(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贡献)、人文精神(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等挖掘治学态度、敬业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

2.1重要人物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的创作背景“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足见医圣为天下苍生计、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怀。《皇甫谧传》中记载皇甫谧耽玩典籍,废寝忘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培养多闻博识、精勤不倦的治学态度[4]。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中包含的大慈恻隐之心和普救含灵之苦之誓言能够激发学生重视修身律己、厚生爱民的德行修养。王清任半路精习岐黄术,勇于革新名噪医林。历代医家的家国情怀、治学态度、人格魅力等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健全其人格;并有助于培养其以扬弃传统文化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良好的医德医风

2.2关键事件

2.2.1中医存废之争

在课堂中,穿插介绍近代中医存废之争和中医药在革命历史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医存废之争不只是一个医学科学与文化的争论问题,而是事关民族文化存续的重大事件[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6]。中华民族兴衰中医药的发展紧密相连,以此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情怀。

2.2.2中西医科学之争 

中西医科学之争,其实是科学和真理之争。中医和西医的本体不一样,科学的研究是基于对物质的观察,数据推理,实验研究得出来的结论,他是基于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的,他就叫做科学。但科学不是真理,西医研究的指标时时在更新,所以用科学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不一定是正确的。目前对生命的认识,科学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是一个方法。西医的很多认识。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时时刻刻在更新换代。科学本身可以作为追求真理的工具,但科学不真理,但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他也在不断地向真理的方向发展,不断地接近真理[7]

中医研究对象不是物质而是能量,中医的结论始终都是正确的,因为他是真理。真理是中医学的终极追求,所以中医不是当代西方科学范式及其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主导下的科学。而几千年前李时珍记载的本草,现在仍发挥作用,我们对中药的认识,始终都没有变化。所以中医一旦是知识,他就是真理。现在我们要做的最多的就是继承。而西医要做的就是创新。西医在不断的探索的路上,不断地在认识这个生命。而中医在固有阴阳五行思维模式统摄下,也是在不断的再丰富,如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时代背景下,在探索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一些疾病的传遍规律。通过比较中西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

2.2.3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而创造出新型治疗疟疾药物案例

“谈疟色变”到实现无疟疾,中国消除疟疾之路离不开青蒿素以及它的发现者屠呦呦。氯喹抗疟失效的情况下,屠呦呦临危受命,在经过上百种中药筛选、数百次失败后,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迪成功研制了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功成名就后的她仍坚守初心,砥砺拼搏,默默奉献。在她身上所蕴含的爱国、创新、求真、奉献、协作、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的科学家精神正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8]

2.3学科认同

通过挖掘学科认同的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学习中医,继承中医,发展中医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确保学习效果,树立起对专业的信心以及对自己未来的信心。中医类专业学生只有树立牢固的专业认同感,才能坚定长期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9]新冠疫情发,在各级医疗救治实践中,形成中医药防治“中国方案”,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中医药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入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10]。中医药成为疫情防控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中医药不仅仅在治疗新冠肺炎起到了很好的疗效,而且数千年来在重大疾病及传染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在同疫病斗争中诞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瘟疫论》等经典著作。实践证明,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和独特优势,也是战胜疫情的“法宝”之一。

2.4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动力,引导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践行中医人文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萌发出强烈的投入中医药发展事业中的热忱[11]“医之仁术,一柔一刚,刚柔相济,仁之存,术可附焉”。手里有技术心里有患者,精湛的医术治病救命,医者的仁爱情怀却能降低患者的恐惧和不安。《灵枢· 师传》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人之常情就是这样,中医注重“以病为标,以人为本”,中医面对患者,需耐心倾听,细细询问,体察脉象,苦其所病,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才能真切体会患者的病苦与焦虑,宽慰开解令其安心,体恤患者,得到患者的信任与合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让精湛的医术软着陆[12]。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主义精神,学习中医应仁与术同修,要秉承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医者初心,比如扁鹊、华佗、孙思邈等

3.从课程层面挖掘三德

孔子《论语》中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于德”立志虽高远确要依德而行,没有德做事就会不择手段失去良知,从这就可以看出德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品德修养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取向至关重要的影响。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尤其青年人要讲德。课程层面挖掘三德让学生理解德是生活的基石,是最高的法律,明白道德的评判标准,指引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成为合格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3.1大德

大德聚人心,国家力量强。《周易·辞传》中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德无言,育万物。黄帝内经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和万物都是由天地所生,天地给予了人类生命,同时又给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所以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作为人类对自然应该有的德性。岁月静好,是因为国家在保卫着我们。大德之人必定是具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人,必定是德位相配的人。我们每一个国家公民,都要做到明大德。明大德对个人来讲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要把自己的“小梦想”融入到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中国梦”中去,砥砺奋进,执着前行。

中医研究的是气,人类的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但我们不仅仅有物质的气,更应该有精神的气,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有气魄,有志气、骨气、底气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基本保障。新时代青年重任在肩,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应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不辱使命,不负人民”。

3.2、公德

公德明是非,社会风气正。“公德”,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行为准则。公德反映的不仅是道德修养更是一种道德境界,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尽的义务。张仲景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医,就是因为他看到自己整个家族,整个社会生灵涂炭,所以他才立志学医,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社会公德,他才成为了一代名医。社会公德是每个医护人员应该具备的美德,在《外科正宗》中,陈实功先生提出了“五戒十要”。“五戒十要”中第一“要”就提出:“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视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平等、博爱是、和谐文化应有的内涵。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1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操守、坚定的职业信念[14]树立对患者的责任心与关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3私德

私德铸品格,个人行为端。“私德”,私德即是指从道德意识及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严格要求自身,崇德向善,铸造君子人格。中医治疗感冒采用的汗法就来源于《孙子兵法》中“围师必阙”的策略,对被包围的敌军留下逃走的缺口,给敌人一个出路。所以,中医在治疗感冒的时候给邪气给了一个出路,不像现代药物直接采用对抗的办法,格杀勿论。中医不仅仅对人是仁慈的,而且对邪气都是仁慈的,给他出路。所以我们的治疗方法都有仁德之术,那么在临床当中,我们对病人肯定也要有仁爱之心。凡是有仁慈之心,以天地之心为心,视人之子如己之子的那些医生,他不仅救治了病人,也成就了自己。又如中医认为女子的月经因为准时一月一到,不失其期,故又称月信。月经的有无、多少、迟速及一切治疗原委都包含在“信”字内,古人将月经称之为“月信”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五常中的“信”字,为五行之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皆属于信,说明了脾胃对月经的重要;二是信则以时而下,不愆其期,不调则为失信矣[15]。诚信为人之本。国家和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每个人应该以私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

本文从专业层面、学科层面、课程层面挖掘解析出了命运共同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严谨的治学态度、修身律己家国情怀、团结诚信、奉献精神、科学家精神探索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公德和仁爱之心等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中医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立足本土文化,熟读本国经典,努力实现德育纳入到互动教学中,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具备真正的文化担当和家国情怀,增加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冀东,何清湖,孙贵香.从中医文化角度谈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优势[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08):1079-1081+1103.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14.08.027.

[2]安冬,李璐,李萍等.从形气神谈中医学的肝[J].中医药信息,2019,36(05):50-52.DOI:10.19656/j.cnki.1002-2406.190141.

[3]仝小林.态靶医学——中医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41(01):16-18.

[4]王翠翠,陈一凡,杨东方.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医古文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2022,41(05):72-76.

[5]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0,10(02):81-89.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社,2016:17.

[7]殷忠勇.真理、科学与中医[J].医学与哲学(A),2015,36(04):75-78.

[8]王新斌,马睿玲,李赟等.中西医结合方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6):25-28.

[9]杨欢,任虹,雍双双.关于加强中医类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29):29-30.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14.

[10]吕传柱,李权,周宁.新冠疫情给急诊医学发展的启迪与再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01):1-4.

[11]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 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03):196-198.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09.03.040.

[12]荆素华,王明军.《中医学》人文精神全程融入临床医学教育的教改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3):216-218+223.

[13]廖承成,王金容,张艳菊等.中医外科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整理的探索和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04):76-80.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3.04.17.

[14]赵彤,宋莹莹,刘孟敏等.中医学概论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教学实践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4):261-265.

[15]池孟轩,王新佩.陈修园《女科要旨·调经篇》学术思想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4,34(05):533-535.DOI:10.13463/j.cnki.jlzyy.2014.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