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20日,第一临床学院组织2023级新安班赴黄山地区开展研学活动,在中医学院黄辉教授专业指导和辅导员全程带队下,新安班学子通过两天沉浸式研学,实现了“典籍里的中医智慧”与“大地上的医脉传承”的时空对话。

多维研学:从医脉传承到红色基因
本次活动以“寻根新安医脉,解码文化基因”为主线,构建起“名医故里+医史遗存+现代医府”三位一体的研学体系。在歙县中医院,学子们实地观摩新安百草园的道地药材,见证《黄山采药图》中“一草一木皆入药”的生态智慧;在王氏医学纪念馆,泛黄《医案》手稿与斑驳药碾无声讲述着“三因制宜”的辨证精髓,展馆内特别展陈的近代名医王任之史料,更将医者仁心与家国情怀交织——这位新安王氏后裔以行医为掩护,在抗战期间秘密从事地下工作,用“药箱藏密信、诊脉传情报”的方式践行医者使命,令学子们深切感受到“医道济世亦济国”的精神传承。
活态传承:触摸八百年妇科精粹
徽州古城里,黄氏妇科第26代传人黄孝周先生向学子介绍新安医学与黄氏妇科的历史,演示“望闻问切”古法,“调经重在疏肝郁,种子贵在养冲任”,八百年传承的“一脉相承”诊疗体系引得学子凝神记录。在新安医学展示馆,从宋代“张一帖”的急症验方到杨氏儿科的金箔药丸制作技艺,300余件文物构建起立体医学图谱。“看着黄老为患者把脉时眼中有光,我突然触摸到了中医的魂。”学生刘思嘉在研学笔记中写道。

古今交融: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
在黄山市中医医院新安医学传承诊疗中心,流派传人方敏医生向大家介绍新安方氏通法的思想理念和应用;步入针灸科,墙上的经络铜人与智能针灸示教模型相映成趣,医师详解“古法针刺”与现代神经学说的融合路径;推拿科内,传承人示范“一指禅”手法时强调,“触诊的力度可以量化,但‘手底下的功夫’仍需十年磨砺”;医院文化展区一幅幅新安采药、制药、配方和经典药号的立体画轴,一幕幕明清医家治病救人的生动场景,再现了新安医药的辉煌历史,配合黄辉教授对“固本培元”养生体系的剖析,让典籍智慧跃然眼前,唤醒了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古老记忆,传达了中医药大医精诚的仁爱精神。“原来‘守正创新’不是口号,是看得见的技艺进化!”学生黄山杉感慨。

跨界启示:从医史到文明的深层叩问
从程氏门雪书院《仲景经方体系》专题讲座,到徽州文化 博物馆“盐典茶木”商业智慧的现代启示,学子们在徽州大地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医脉传承,在典籍药香中感悟守正创新,在古今对话里坚定文化自信。”黄辉教授在总结会上的讲话,道出本次研学的多维价值。

学院将持续深化新安医学特色班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努力构建“经典研习+临床科研+文化溯源”三维育人体系,让典籍中的岐黄智慧焕发现代生机,为中医药守正创新培育更多“知传承、懂文化、善创新”的杏林新苗。(缪扬/文图 聂久胜/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