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月2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分课程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就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进行集体备课,授课教师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参考讲义(试用版)》(下称《参考讲义》),深刻认识学习使用《参考讲义》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参考讲义》在改进和加强思政课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讲好新时代故事”进行研讨,就开学第一课的上课要求、教学进程安排、 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等工作进行了交流。
院长董玉节强调,全体教师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在加强政治建设上下功夫,在提升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在打造特色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如何迎接技术变革,推动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备课会围绕“AI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AI赋能教学模式创新、AI助力教学评价改革、挑战与应对策略”四个方面开展讨论。AI技术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结合,可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深度互动”,从“统一化教学”转向“精准化育人”。通过构建“AI+思政”的智慧教育生态,既能提升课堂吸引力,又能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道德判断力与法治素养,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首先审议了各位老师提交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针对第二次自主学习模块进行了优化。围绕"Deepseek智能平台融入课堂教学"专题,与会教师分享了各自对AI新技术融入教学的认识和体会,例如AI辅助案例分析、辅助课堂教学等创新教法,并研讨了"课前智能导学-课中即时互动-课后拓展训练"的三阶融合方案。就课程教学的学时分布,教研室依托新版教材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探讨建立跨教研室资源共享机制。本次备课会通过智慧教学工具与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为提升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出新的路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聚焦于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共党史》两门课程教学。杨立红老师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应在教学单元中巧妙融入安徽最新的科技成就;李忠萍老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桐城六尺巷,凸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教学中应重视对安徽地方历史与红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此外,与会教师还结合AI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围绕“AI赋能医学伦理学课程改革创新”主题,系统梳理了新学期教学进程规划,重点研讨了智能技术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尤吾兵教授强调在AI技术深刻变革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教师应主动构建“AI+教育”新范式,主张通过AI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医学诊疗环节伦理场景,该前瞻性设想获得与会教师高度认同。严家凤教授提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抓手,以开展征文比赛为激励措施,积极推进“AI+医学伦理情境模拟”教学改革的设想。教研室青年教师孙娜娜、谈丽娟表示,将以此次备课会为契机,深入学习并推进医学伦理学相关课程数智化转型升级。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持续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开教学、集体备课及听课制度》,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促进教师成长,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努力把思政课建设为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生受益的精品课程,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图 黄学武/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