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层峦叠翠。车辆穿过最后一道山间隧道,一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土黄色小楼豁然展现于眼前。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曾踏访这方土地,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深入调研,为深山的脱贫之路点亮明灯。2025年7月16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七届大学生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重踏这片热土,深入了解当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用专业视角探寻乡村巨变背后的“幸福密码”。

“重走总书记走过的路”,山坳里绘出幸福新画卷。
“艾草是咱土家人的宝!”在充满土家风情的小院,华溪村村干部谭启桂向队员们介绍,“端午时节,土家族家家户户门楣悬艾,驱邪祈福、守护安康,代代相传。”煎水沐足、为幼童洗面,用途广泛……一株青草承载着土家人对安康的朴素祈愿。科考队员们在交流中深切感受着艾草承载的民俗智慧与中医药文化的民间根基。

走进初心小院,谈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湿滑山路上拾级而上、深入农家座谈的情景,谭启桂眼中依然闪烁着激动与自豪。“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湿滑石阶登上陡坡,质朴而坚定的话语,至今回荡在耳边,为我们脱贫攻坚注入了无穷力量!”

曾因家人生病、多子女就学问题而陷入困境的她,如今靠着中药材种植创造全家小康生活。华溪村如她这般勤劳的“蜜蜂”比比皆是:农家乐飘出饭菜香,合作社药田翻涌绿浪……村民眼中盛满对当下的珍视与未来的期盼,饱满如饱吸阳光的麦粒。“这里真是人间仙境!真舍不得离开。”来自苏丹的队员REEM沉醉于青山绿水间,用中文发出由衷赞叹。

“先吃黄连苦,再享蜂蜜甜”,中医药全产业链托起“黄金作物”。
曾经的华溪村,“地狭人贫”,人均耕地不足1亩。如今,860亩黄精铺展成层层“绿色梯田”,木瓜、中蜂、研学课堂串起四季产业。“7年了,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介绍道。

队员们踩着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听王祥生说起曾经泥泞的山道,对比老照片中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先吃黄连苦,再享蜂蜜甜”,这句在华溪村口口相传的话语,正是华溪村振兴之路的生动写照。

走进田间地头,科考队对比不同海拔、不同遮阴条件下的生长差异,同步开展火麻、五叶岩爬藤等品种资源普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实验数据落到农户账本里。”队员刘仲祥俯身细察黄精长势,认真记录数据;王志君则用镜头捕捉村民巧制黄精美食的画面:“这些实践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智慧。”

“行走的思政课”,把青春汗水洒在希望的田野。
队员们与村民交流时,不少村民还分享了当地黄精种植的专业知识。这种从思维到行动,再到整体素质的转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根基,也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劳作间隙,《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欢歌在村里回荡,科考队员在王祥生带领下齐声应和,幸福滋味随旋律流淌。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悟到,中医药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致富门’”。队员唐一嘉在日志中写道,“作为新时代中医药青年,我们要把所学所长化为强农助医的实际行动,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上贡献青春力量。”

科考队员们穿行于青山绿水间,记录、采样、交流,收获的背包日渐丰盈。华溪村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当奋斗精神扎根土地,当传统智慧遇上创新思维,乡村振兴的画卷便会在山水间徐徐展开。对于科考队员来说,这次科考之行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堂深刻的 “行走的思政课”,让他们更深刻体悟到中医药产业在赋能乡村振兴、服务人民健康中的磅礴伟力。(聂欣悦/文 科考队/图 胡卿/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