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新闻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高素质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

来源: 日期:2024-10-11作者: 点击:

中西医临床医学教育是中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秉承“学贯中西、大医精诚”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医德高尚、中西并重、融汇贯通、传承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耕专业建设,开出一路繁花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专业建设一直在路上,1978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01 年全国首批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2008年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中西医结合学科入选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4 年成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历经46年的发展,学校已构建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

一路耕耘,一路繁花。46年来,学校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孜孜不倦,构建了一个紧跟时代需求、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传承发展能力强劲的高素质人才梯队,如德艺双馨的国医大师、中国好医生获得者徐经世教授、韩明向教授,弘扬“仁心仁术、博学博爱”的首届岐黄学者杨文明教授,“带着娃娃去驻村”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好医生获得者徐晓婵等等。2023 年,以杨文明教授为带头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师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也是学校历史性的突破。此外,学校还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和科研人才29人,其中四类人才(校聘教授)13人。

紧跟社会需求,打造系统工程

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保障人类健康的专门人才,承担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职责使命。学校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瞄准国家和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医药及健康服务业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地建设、人才质量标准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培养体系。

学校采用“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三阶段方式,秉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拓展基础医学实验、临床见习实习、社区卫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2010年,学校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引进并开展中医类专业学生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建立了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中心,采用模拟临床场景测试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设置 6 个考核站点,涵盖病史采集、穿刺、体格检查、缝合打结、心肺复苏、穿脱手术衣等医学基本技能,以及中医辨证思维、中医临床技能操作、中药辨识等考核内容。此外,还遴选了专任教师的 10 项科研成果,主编教材并开设了《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PBL教学、CBL教学、翻转课堂等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方法,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10 项。

目前,学校遴选了以长三角地区三级甲等医院为主的临床实习医院100余家。近三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远高于同类中医药院校和全国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均为 100%。

强化创新驱动,培养卓越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安徽中医药大学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聚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立德创新卓越”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增光添彩。

2020 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学院 10个PI科研团队两大优势,在2019级-2023级四个年级遴选了120名学生组建“立德创新卓越班”,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多元发展、学研结合的原则,指导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一届学员 30 人,共发表学术论文 17 篇,其中 SCI 论文 6 篇;获得国家级奖项 5 项、省级奖项 31 项、申请专利 3 项;考取研究生 23 人,其中 14 人获保研资格,占学院保研总人数的 70%。

201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贺雅婷是学员中的卓越代表,连续三年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年级第一,斩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奖项近20项,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自强之星标兵”、“安徽省百优大学生”。2021年,她和团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一等奖,刷新学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已推免至中国中医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每一份学科竞赛项目书的背后至少有30次修改,从构思、调研、查阅文献到实验、结项、答辩等等,卓越班给了我们精心的指导和强大的后援,也让我一直坚持到比赛的最后一刻”。

探索数字赋能,推进高质量发展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信息化创新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安徽中医药大学顺应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以信息化赋能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为中医药数智化高质量发展营造强大势能。

学校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积极探索“新医科”背景下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及转化应用,在运用现代神经科学方法阐释腧穴配伍经典理论和腧穴配伍效应的中枢整合机制研究,以及智能影像识别、健康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精准医学与智能药物研发等领域,成果频出。开发的安徽省影像云平台—“云影像”,在全省 1700 余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累计开展远程会诊 400 余万例;借助多模态医学影像分析技术,开展胃肠疾病与情绪共病的神经影像学辅助诊断研究;采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开展“病证结合”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风险预测和管理。

学校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依托中西医结合学院、医药信息工程学院和安徽省计算机中医应用研究所,在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下设置了中医药信息学二级学科,通过与科大讯飞等企业合作,构筑教学、科研、应用融为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彰显中医药学与信息学交叉学科特色。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安徽中医药大学将锚定一流专业建设目标,探索实施长学制、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为美好安徽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宣传部/文 叶兰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