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新闻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不负热爱,奔赴山海——记我校首支创新创业全员保研团队

来源: 日期:2024-06-17作者: 点击:

他们组队获得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一等奖

也因竞赛结缘

携手逐梦 成为

我校首支全员保研团队

他们是

“AI博士”团队

团队5人中

4人为中共党员

3人获国家奖学金

3人获安徽省优秀毕业生

唐梦雪保研至河海大学

司絮保研至山东大学

杨颖洁保研至中国药科大学

刘丹保研至南华大学

李洪涛保研至广州中医药大学

团队成员获得“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国家奖学金”“安徽省百优大学生”“安徽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相关事迹被中国青年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网、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团队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一等奖(学校最好成绩)、第三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学校最好成绩)、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学校最好成绩)、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学校最好成绩)等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40余项。此外,团队还以改革成果展示项目入选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学校首次入选),主持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

以赛促创,逐光而行

唐梦雪、司絮、杨颖洁、刘丹、李洪涛分别来自医药经济管理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五人因竞赛结缘,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同向而行。大一上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老师张筱荣正好上他们班的课程,张老师曾在课余时间向大家介绍“互联网+”“挑战杯”“三创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当时他们对这类竞赛一无所知,出于好奇,他们抱着学习的心态决定“试一试”,想通过竞赛去探索发现大学生活的无限可能。

和而不同,贵在同心,他们有时会发生争执和矛盾,但更多的是互相支持、相互理解。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诲,培养了他们对创新创业深沉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心。经过长达两年的准备,团队选定《AI博士——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一体化智能药箱》作为参赛项目,项目得到张筱荣老师的悉心指导。队长唐梦雪带领团队成员(司絮、杨颖洁、刘丹、李洪涛)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一等奖,指导老师张筱荣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团队研究成果还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并以改革成果展示项目成功入选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学校首次入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在我们的印象中创新创业类竞赛似乎总是与折腾、超越、优秀、冠军等词语密不可分。这些词对我们而言,听起来如此向往,激发了我们对竞赛的追求。”随着团队成员对竞赛的不断了解,他们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他们想知道如何练习答辩技巧,于是向老师、学长学姐请教,反复学习网上的相关经验分享,领略优胜者的风采。2021年7月21日至22日,第十一届“三创赛”全国总决赛在云南昆明如期举行,这是团队成员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初生牛犊不怕虎,秉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团队成员每天都在张筱荣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全面梳理项目逻辑,认真练习答辩技巧,反复打磨PPT细节。团队成员有着细致合理的分工合作,汇报、答辩、做PPT、找资料等,队员们都在追寻心中那个神圣而唯一的梦。PPT是汇报时的重点,队长唐梦雪每次与刘丹沟通后,刘丹完成的PPT总是能让大家眼前一亮,简约、高效、负责的工作态度让人敬佩。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式比赛前,因为经验不足,团队最担心的还是专家评委的提问,为此专门召开了赛前模拟答辩及研讨会,总结了30多个专家可能提问的问题。当触及到知识盲区时,他们虚心向老师请教,团队成员之间也互相交流,借此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提升了各自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被赛制倒逼迈出的一步步,让他们的知识储备、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有了质的飞跃。比赛前夜,队长唐梦雪为了克服内心的紧张,保证隔天的答辩完整顺畅,仍坚持一字一句地梳理答辩稿,反复打磨,一直持续到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早上八点赛前集合时,唐梦雪却精神亢奋,她认为“为热爱的事情而奔赴一切,再多的苦累都会成为品尝喜悦的下酒菜”。司絮说,创新创业类竞赛就像科研学术的一个缩影,以好奇心、求知欲为初心,以热爱、坚持为动力,以搜集资料、开展研究为始终。遇到困难时,团队成员相互信任、互相鼓励,保持同一步调,用正面积极的方式来看待困难。并且认真严谨对待每一步、每一个细节,最终经受住一场场考验。或许,正是那段欢乐而又忙碌的日子,给予了他们面对全新挑战时的勇气与底气,也增强了管理时间、抵挡诱惑、耐住浮躁的能力。

以创促学,笃行不怠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团队的竞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比赛过程中更是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有时面对其他眼花缭乱、高深莫测的项目,团队成员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恐惧一次次猛扣心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如影随形。但队员们能做的只有在喧嚣中反思,在挫折中修炼,晨兴起,带月归,慢慢地开始熟悉赛制背后蕴藏的规律,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清晰记得,比赛过程中,指导老师总是强调,做事需要沉得住气,“每临大事有静气”应是每位参赛者的必修课。赛制环环相扣,纷繁复杂,团队成员之间的想法也不尽相同,具体到项目的各个部分,更是感觉千头万绪,这时更需要团队成员静下来,沉住气,一遍遍地梳理项目逻辑,查漏补缺。在项目遇到瓶颈,灵感创意枯竭时,张筱荣老师常以“人在事上磨,方立得住”勉励团队成员,一次次打磨,一次次修改,才最终使项目日趋完善。蓦然回首,他们发现正是因为站在大大小小的分岔路口的不断尝试、学习,才能开拓视野,不断认识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自己,实现生活中的全局最优解。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项荣誉,更重要的是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竞赛是锻炼个人能力的捷径,更是对奋斗者的嘉奖。如果你想要,随时随地都可以争取,不要为未来而担忧,不必为未知的风险而气馁。团队成员不仅是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受益者,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竞赛总有尽时,而教育理念却永不过时、历久弥新。创新创业比赛的出色成绩,在团队成员之后的推免过程中,成为简历的亮点,更是核心竞争力。杨颖洁在参加推免复试时,主考官让她介绍参与的项目,杨颖洁将自己对创新创业类竞赛规律性的认识,以及对项目深刻的思考,清晰明辨地向考官们娓娓道来,话音刚落,即收获了考官们满意的笑容。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队员们心中,创新创业可以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好奇心,不同学校、不同团队的项目往往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向优秀的项目多学习了解,择善而从,促进自身发展。可以是“将一份项目书、PPT改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精益求精,将脑海中的想法转化成现实的产物,一次次地修改和打磨,使之成为心中最好,不欺骗自己,不愧于心。可以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不卑不亢,参赛的过程中,面对优秀的团队和项目,会发现自身的渺小,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永葆一颗谦卑恭敬的心,永不躺在微不足道的成功上。创新创业应是一个“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过程,后者的“无”则是指创新创业教育内化于心,实践于日常生活,从而实现“无处不在”。通过参加历次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队员们明白了:“在这个呼唤全速奔跑的时代,应将自身定义成坐标系的原点,矢志不渝地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望,剖析和洞察自身的本质,寻求与内心的和解,寻找自洽的可能。真诚面对自己,从知识中不断汲取养分而不知疲倦,每一天都过得坚定充实。”

以学促行,矢志奉献

信仰植于心,使命践于行,在过往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队队长唐梦雪多次参加家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被授予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证书。在校申请加入了2020年图书馆义务志愿队伍,同年参加本院志愿者团队,每年新生开学季都作为志愿者深入一线,迎接新生入校。累计参与十余项课外志愿服务,将所学回馈社会,将自强奋斗的精神传播到大街小巷,用自身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本科期间,唐梦雪先后获得赢卓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等,获得安徽省“百优大学生”称号,参与完成3篇学术期刊论文,前六学期专业综合排名位列第一。现在河海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团队队员司絮曾参加安徽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三方评估工作,为当地群众普及健康生活知识,用实际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工作中的她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认真负责,克服困难,勤恳学,守制度,做表率。本科期间,她连续四年专业排名第一,硕士期间名列前茅(5/223)。曾获国家奖学金、安徽省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积极参与课题组内数十项横向及纵向项目,已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论文3篇,累计荣获50余项荣誉。现在山东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团队队员杨颖洁本科阶段曾获得厚生医疗奖学金、国元证券学金,曾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被评为优秀教学信息员,参与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并入选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参加安微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二等奖。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和法律知识培训志愿活动,累计志愿时长达240小时,现在中国药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团队队员刘丹连续四年先后获得校级奖学金、三九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曾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获得安徽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安徽省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二等奖、安徽中医药大学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平时注意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累计获奖30余项。现在南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团队队员李洪涛曾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优秀毕业生、校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曾获国家奖学金、宋庆龄未来助学金、思立普奖学金等,曾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多个奖项。个人事迹被中国青年报、中国中医药报、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现已推免至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团队成员深深地感谢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感谢指导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组建高水平专业导师团队及创业导师团队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着力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

再回首,团队成员发现,大二时的全国一等奖不过是个开始,因为后面还有更远的路要走,更高的山要攀。但良好的开始,给予他们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奋勇拼搏的底气。现如今,团队中的最后一位成员也即将毕业,离开母校,奔赴山海。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能勇毅前行,笃行实干,静下心、弯下身、沉住气,在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中,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吴宛情/文图 陶群山/审核 刘晨/编发)